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《辉煌中国观后感(精选3篇)》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1
当《辉煌中国》的片头音乐响起时,那熟悉的旋律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入一幅壮阔的画卷。纪录片以航拍镜头开篇,长江黄河如金色丝带蜿蜒在广袤大地,高铁网络在晨曦中闪烁着银光,这一幕幕让我想起艾青的诗句: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”
六集纪录片像六块拼图,最终拼出中国发展的立体图景。最触动我的是“创新活力”篇章里,90后科研团队在青海光伏基地调试设备的场景。他们面颊上的高原红与光伏板的湛蓝形成鲜明对比,年轻工程师笑着说:“这里的阳光每浪费一分钟,都是对未来的亏欠。”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情怀,正是时代最美的注脚。
当镜头掠过贵州“天眼”射电望远镜时,我突然理解了何为“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”。这个接收宇宙信号的“大锅”,承载着人类对浩瀚星空的追问,也凝结着中国工匠二十年磨一剑的坚守。纪录片没有刻意煽情,但那些沾满机油的手套、写满公式的草稿纸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
结尾处,镜头从太空俯瞰地球,中国版图上的万家灯火如星辰闪烁。这灯光里,有云南独龙族新居的炊烟,有粤港澳大湾区实验室的不灭明灯,更有每个普通人奋斗的身影。此刻我忽然明白,所谓辉煌,从来不是冰冷的GDP数字,而是十四亿人共同点亮的文明之光。
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2
看完《辉煌中国》,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,仿佛在应和片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声音。不同于传统政论片的宏大叙事,这部纪录片用“小人物”的视角撬动了“大时代”的故事,就像用一滴水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芒。
记忆最深的是“绿色家园”里那位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。老人用树皮般粗糙的手掌抚摸松树,笑着说:“这些树比我孙子还高哩。”六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漫天,如今却成了华北绿肺。镜头缓缓拉升,三代务林人栽种的百万亩林海在风中翻涌,构成最动人的生命交响曲。
“共享小康”章节中,广西百色扶贫干部黄文秀的日记令我泪目。她在暴雨夜赶往受灾村庄前写下:“如果我不回来,请把我的党费交给组织。”这种朴素的情怀,比任何特效镜头都更具冲击力。纪录片巧妙地将吊脚楼里的火塘、城市书房的阅读灯、草原牧民的无人机并置,诠释了“全面小康”的丰富内涵。
当片尾曲《新的天地》响起时,我注意到字幕里列满了普通建设者的名字。从港珠澳大桥的焊工到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师,正是这些“沉默的大多数”用双手托举起了中国的辉煌。他们让我相信:历史从不偏爱某个天才,而是眷顾每个认真生活的灵魂。
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3
在连续三个夜晚看完《辉煌中国》后,我书桌上的台灯似乎也变得更明亮了些。这部纪录片像一柄精巧的刻刀,将“中国奇迹”这个抽象概念,雕刻成可触摸、可感知的温暖存在。
“协调发展”单元中,秦岭隧道施工的“穿山甲”团队让我肃然起敬。工程师们为解决涌水难题,在隧洞里连续工作36小时,盒饭上凝结的油花与岩壁上渗出的水珠同样晶莹。当东西部高铁网在纪录片里实现“世纪握手”时,我忽然懂得:所谓中国速度,其实是无数人放慢自己人生节奏换来的。
“开放中国”篇章记录义乌商人学习西班牙语的场景尤为动人。戴着老花镜的商铺老板反复练习“Buenos días”,窗外恰好传来中欧班列的汽笛声。这种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同频共振,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。纪录片用咖啡豆在云南普洱与上海咖啡馆之间的旅程,具象化了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深刻命题。
最后定格在故宫文物修复师擦拭钟表的画面上,时针分针在特写镜头里重合。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镜头告诉我们:辉煌从不是终点,而是无数个当下的累积。走出放映厅,晚风送来槐花的香气,我突然想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,告诉他——我们的故事,正在成为辉煌中国的一部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