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观后感> 士兵突击观后感(精选3篇)

士兵突击观后感(精选3篇)

时间:2025-11-19 15:18:01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“士兵突击观后感(精选3篇)”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士兵突击观后感 篇1

第一次看《士兵突击》,是在一个雨声淅沥的午后。屏幕里许三多笨拙地踢着正步,屏幕外的我却不知不觉湿了眼眶。这个被父亲称作"龟儿子"的农村娃,用他近乎固执的坚持,在钢铁军营里完成了从"孬兵"到"兵王"的蜕变。

剧中那个令人难忘的镜头:许三多独自修了半年的路。当战友们质疑"修路有什么用"时,他低头搓着沾满水泥的手说:"我就是觉得该修好它。"这种纯粹到近乎傻气的执着,恰恰照见了当代人最稀缺的品质。在这个讲究"速成"的时代,我们太需要这种"不抛弃、不放弃"的钝感力。

钢七连解散时,许三多守着空荡荡的营房反复擦地板。这个细节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。原来真正的成长不是鲜花着锦,而是在无人喝彩时依然保持标准的军姿。当我们都习惯用"值不值得"来衡量付出时,许三多用三百三十三个腹部绕杠告诉我们:有些事,坚持本身就是意义。

士兵突击观后感 篇2

重温《士兵突击》,突然读懂成才这个角色的深刻。这个精于算计的狙击手,像极了现实中某些"聪明人"。他懂得在考核时多带备用枪管,却不懂战友情谊无法用绩效衡量;他能准确计算弹道轨迹,却算不出真诚比荣誉更珍贵。

剧中老A选拔赛那段戏堪称神来之笔。当成才抛弃受伤的伍六一独自冲线时,袁朗说:"你太见外了。"轻飘飘三个字,道破了人际交往最痛的真相。我们总在抱怨世界冷漠,可有多少人像许三多那样,愿意背着受伤的战友爬完全程?成才最终在草原五班的蜕变证明:比军事技能更重要的,是学会把后背交给战友。

看着许三多和成才两条交织的成长线,恍然明白编剧的深意。人生这场突击战,有人赢在起点却输在转弯处,有人起步踉跄却走得更远。当片尾曲响起时,忽然懂得:真正的突击,是突破自己筑起的心墙。

士兵突击观后感 篇3

十年后再看《士兵突击》,突然发现史今班长才是真正的灵魂人物。这个总说着"饭要一口一口吃"的普通士官,用春风化雨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"带兵即带心"。他给许三多擦泪的那个夜晚,让我想起生命里那些默默托举我们的人。

剧中史今退伍那段戏,堪称中国军旅剧最动人的告别。当他摘下领花说"我要走了"时,许三多崩溃的哭喊刺痛所有观众。原来最深的羁绊,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。那些一起叠被、站岗、吃泡面的岁月,比任何勋章都更闪耀。这让我想起《诗经》里的句子:"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"

当片尾许三多成为老A兵王,却在午夜梦回新兵连时,我突然泪流满面。原来真正的突击不是征服多少高地,而是在摸爬滚打中守住最初的赤诚。这部没有女性角色的军旅剧,却教会我们最温柔的人生课: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,而最有意义的事,就是好好活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