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《地道战观后感400字(精选3篇)》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地道战观后感 篇1
看完《地道战》,胸腔里仿佛燃起一簇不灭的火。黑白胶片中,冀中平原的村民用铁锹与智慧凿出的不仅是地下通道,更是一条民族精神的脉络。当镜头扫过那些弯腰挖掘的背影时,我突然懂得:真正的铜墙铁壁,从来不是砖石垒砌的城墙,而是万众一心凝聚的意志。
最触动我的细节,是村民们在煤油灯下研究战术的场景。老人用烟袋杆在沙盘上勾画,妇女们用纳鞋底的针线标记敌我位置——这种将生活智慧转化为战斗力的质朴创造力,恰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迸发的光芒。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,完成了最精妙的军事设计,让地道成为让敌人胆寒的“地下长城”。
走出影院时,晚风拂过路旁的梧桐树,沙沙声里恍若传来电影中的童谣:“地道战,嘿地道战,埋伏下神兵千百万。”这歌声穿越半个多世纪,依然在提醒我们:当平凡人团结成炬火,便能照亮最黑暗的岁月。
地道战观后感 篇2
《地道战》里有个镜头久久萦绕心头:日军指挥官暴跳如雷地跺脚,而他脚下的土地深处,正有无数村民在无声地传递情报。这种地上地下的鲜明对比,恰似历史给予我们的隐喻——暴政可以践踏地表,却永远无法征服深植于泥土中的生命力和反抗精神。
影片中老支书说“咱们打的是人民战争”时,浑浊的眼里闪着光。这句话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:为何简陋的地道能成为抗日奇观?因为每条地道都连着千家万户的灶台与炕头,每个洞口都藏着母亲保护孩子的决心,丈夫守卫家园的承诺。这种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战争智慧,是任何军事教材都无法复制的。
如今我们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,或许很难想象脚下曾有过纵横交错的“地下血脉”。但电影结束时银幕上浮现的“人民万岁”,依然像春雷般震荡着心灵——它提醒我们,大地上最深沉的力量,永远来自那些默默耕耘的普通人。
地道战观后感 篇3
当银幕上出现村民用纺车声掩护挖地道的声音时,影院里响起会心的轻笑。这笑声里藏着对先民智慧的惊叹,也藏着血脉相连的默契。《地道战》最动人的地方,在于它展现的不是英雄史诗,而是一群裹着粗布衣裳的普通人,如何用生活常识书写战争传奇。
高家庄村民把红薯窖改造成指挥部,用嫁妆箱子偷运弹药,甚至借驴车铃声传递信号——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战术,让我想起外婆常说的“过日子要有活泛心思”。抗日军民正是用这种扎根于生活的灵性,把日常物件都化作保家卫国的武器。他们证明: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庙堂之上的运筹帷幄,而是困境中依然能闪耀的生活勇气。
散场时,几个孩子模仿着电影里的台词玩起“打鬼子”游戏。我望着他们红扑扑的脸蛋,忽然明白这部老电影为何常看常新: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存证,更是一粒种子,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能触摸到祖辈骨子里的那份机敏与坚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