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观后感> 榜样9观后感(优秀3篇)

榜样9观后感(优秀3篇)

时间:2025-11-19 12:45:01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《榜样9观后感(优秀3篇)》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榜样9观后感 篇1

当《榜样9》的片头音乐缓缓响起,那些平凡而伟大的面孔次第浮现时,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。这不仅仅是一档节目,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的镜子,让我们在喧嚣生活中重新看见坚守的力量。

乡村教师张玉滚的故事尤其令我震撼。他扎根深山二十余载,用扁担挑书翻越十八里山路,在漏雨的土坯房里点燃知识的星火。镜头扫过他皲裂的手掌时,我忽然想起城市教室里智能黑板的反光。两种教育图景的强烈对比中,藏着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答案:真正的教育不是设备的竞赛,而是心灵的对话。

更触动我的是这些榜样身上"不求被看见"的共性。抗疫护士张静静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着"等疫情结束,我要好好抱抱女儿",科研工作者万步炎三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记录数据时,从不考虑这些数字能否转化成论文指标。这种纯粹的专注,恰似暗夜中的萤火,虽不耀眼,却足以照亮我们迷失的方向。

节目尾声,当所有榜样并肩而立,我突然理解了"平凡铸就伟大"的真正含义。他们就像深秋的银杏,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静静生长,最终用金黄的叶片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。这或许就是《榜样9》留给观众最珍贵的礼物——让我们相信,在这个人人追逐流量的时代,仍有值得仰望的精神坐标。

榜样9观后感 篇2

看完《榜样9》的夜晚,我站在阳台上久久凝视星空。节目里那些闪着微光的人生故事,就像天幕中的星辰,虽然相隔遥远,却用恒久的光芒为夜行人指引方向。

护林员李长学的故事让我重新认识"坚守"二字。他在大兴安岭深处独自守望35年,日复一日记录着每棵树的生长数据。当他说"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"时,摄像机捕捉到他抚摸树皮的手部特写——那粗糙的纹理与树木的皴裂早已融为一体。这种近乎执拗的专注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如此珍贵。我们总在追逐新鲜刺激,却忘了有些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。

更令我深思的是焊接工匠艾爱国的故事。他能在0.01毫米的误差范围内完成精密操作,却用半个世纪才练就这门手艺。当主持人问他秘诀时,老人笑着说:"就是把每个焊点都当作艺术品。"这句话如醍醐灌顶,让我明白真正的专业主义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,而是将平凡工作升华为艺术创作的修为。

节目中最动人的画面,是这些榜样人物不约而同提到"没觉得自己特别"。正是这种质朴的认知,让他们的光芒更加纯粹。在这个热衷造神的时代,《榜样9》让我们看见:伟大从来不是刻意追求的人设,而是无数个"不值一提"的日常累积成的生命高度。

榜样9观后感 篇3

《榜样9》像一泓清泉,冲刷着被功利主义锈蚀的心灵。当96岁的战斗英雄李延年颤巍巍举起右手敬礼时,当乡村医生贺星龙骑着摩托车在黄土高坡上颠簸出诊时,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震撼——原来真正的生命力,永远生长在精神的最高处。

扶贫干部黄文秀的日记片段让我泪流满面。她在暴雨夜赶往贫困户家的路上写下:"如果我的生命能换来群众平安,值得。"这个北师大硕士毕业的姑娘,把人生最后的笑容永远留在了百坭村的扶贫路上。这种选择背后不是悲情,而是超越个体得失的生命觉醒。当我们计较加班费时,有些人正用生命丈量责任的边界。

航天工程师谢军的讲述同样发人深省。他带领团队攻克"北斗"核心技术时,连续三年每天工作16小时。镜头扫过实验室墙上的标语"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的上班时间",弹幕突然安静了。这种沉默里藏着观众的集体反思:在"躺平"成为流行语的今天,总有人用脊梁撑起民族的星空。

关上电视,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。但《榜样9》已经在我心里种下光的种子。这些榜样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,而是证明了每个普通人都能活成火炬的可能性。正如节目结尾那句话:"你不必光芒万丈,但始终温暖有光。"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最需要的精神传承——在平凡岗位上,活出生命的重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