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观后感> 国庆节观后感(优秀4篇)

国庆节观后感(优秀4篇)

时间:2025-11-13 19:41:36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国庆节观后感(优秀4篇)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国庆节观后感 篇1

十月的阳光洒满大地,金色的风掠过每一寸山河。站在天安门广场,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,胸腔里涌动的不仅是自豪,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。七十四载风雨兼程,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年轮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。

阅兵式上钢铁洪流般的方阵令人震撼,但更触动我的是老兵方阵里颤抖的军礼。那些布满皱纹的手曾托起过破碎的山河,如今在和平的阳光下微微发颤,像秋叶般轻却重若千钧。他们用青春诠释的忠诚,化作今日少年手中挥舞的旗帜,这种传承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。

夜幕降临时,长安街化作光的河流。孩子们骑在父亲肩头数烟花,恋人依偎着用手机拍下心形光轨,白发夫妇坐在长椅上轻声哼唱《我的祖国》。这些平凡温暖的片段,恰是盛世最生动的注脚——英雄守护的黎明,最终要化作万家灯火的日常。

国庆节观后感 篇2

国庆直播里有个镜头久久萦绕心头:新疆牧民托举着亲手绣的国旗策马奔腾,鲜红旗帜在雪山下翻卷如浪。这让我想起艾青的诗句"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"。爱国从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无数具体而微的奔赴。

在社区文艺汇演上,八十岁的王奶奶跳完秧歌后悄悄抹泪。她年轻时参与过红旗渠建设,粗糙的掌心还留着当年的茧。"现在孩子们喝着矿泉水修高铁,我们那会儿喝山沟水抡铁镐,可心里头那团火是一样的。"她的话让我明白,时代在变,但赤子之心永远鲜亮。

归途地铁上,看见年轻母亲指着站厅里的"奋进新时代"海报教孩子认字。幼儿稚嫩的手指划过"复兴号""北斗""天宫",这些词汇将构成他们认知祖国的原始密码。忽然懂得,国庆不仅是纪念日的狂欢,更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接力。

国庆节观后感 篇3

纪录片《征程》里有个细节:1984年国庆,大学生打出"小平您好"的横幅;2019年,北航学子用无人机组成"祖国万岁"。两个跨越三十五年的瞬间,在荧幕上形成奇妙互文。变的是表达方式,不变的是青年滚烫的脉搏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。

参观"百年巨变"展览时,在"脱贫攻坚"展区驻足良久。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背后,是黄文秀们留在山间的足迹,是"悬崖村"变成"云上梯田"的奇迹。当3D地图亮起全部脱贫县的光点时,仿佛看见无数星火汇聚成银河——这是独属于中国的浪漫叙事。

傍晚路过街心公园,退休教师老周正带着侨胞参观。他指着梧桐树说:"这些树和我一样年纪,见过炮火也见过飞船上天。"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大地上生长的年轮。忽然觉得,对祖国的理解不在宏大的论述里,而在这些具象的生命记忆之中。

国庆节观后感 篇4

央视晚会里,彝族孩子用普通话朗诵《少年中国说》时,弹幕飘过"各民族星光汇聚成炬"。这个比喻精准击中内心。从边陲村寨到国际舞台,多元文化在五星红旗下交融共生,如同高原雪水最终汇入长江黄河,奔向共同的蔚蓝。

老家祠堂改造成的村史馆中,陈列着太爷爷的渡江战役纪念章和堂妹的冬奥志愿者证。玻璃展柜倒映着楹联"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",突然理解所谓家国情怀,不过是把"小我"的故事写进"大我"的史诗。个体记忆的珍珠,终将串成文明的项链。

离京前特地去国家博物馆看《复兴之路》新展。出口处电子屏显示实时参观人数:1949年10月1日出生者3人,当日新生婴儿登记2174人。数字的巧合像历史的 wink,提醒我们每个平凡日子都在续写非凡。站在光影交织的展厅,听见自己的心跳融入时代的鼓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