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《榜样7的观后感(优秀3篇)》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榜样7的观后感 篇1
看完《榜样7》,仿佛有一束光穿透了心灵的迷雾。那些平凡却闪耀的身影,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伟大。他们没有豪言壮语,却在点滴坚持中筑起了精神的丰碑。
最触动我的是那位乡村教师的故事。三十年如一日守着山坳里的三尺讲台,她用粉笔灰染白了自己的鬓发,却为孩子们画出了通往山外的彩虹。当镜头扫过教室里斑驳的课桌,桌上刻着的"老师好"三个歪扭字迹,突然让人眼眶发热。这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话:"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"原来榜样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,只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平凡也能绽放光芒。
影片中每个榜样都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内心的浮躁与懈怠。当都市人抱怨通勤太累时,那位每天徒步20公里巡诊的村医正踩着露水出发;当年轻人纠结"躺平"还是"内卷"时,航天工程师们正在实验室熬过第37个不眠之夜。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: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多少,而在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温度。
走出影院时,夜空中繁星点点。忽然明白,榜样之所以能照亮他人,是因为他们先把自己活成了火把。这个世界从不缺聪明人,缺的是那些愿意笨拙地坚守、温柔地付出的人。或许我们成不了太阳,但至少可以学着做一盏灯,在自己的位置上散发微光。
榜样7的观后感 篇2
当《榜样7》的片尾曲缓缓响起,我坐在座位上久久未动。银幕上那些面孔逐渐模糊,但有一种力量却在心里愈发清晰。这种力量不来自恢弘的叙事,而源于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沉淀的坚持。
那位守护铁路四十年的老工人尤其令人动容。他粗糙的双手抚过冰凉的铁轨时,像在抚摸孩子的脸庞。记者问他为什么能数十年零失误,老人只是笑笑:"每次检修都当作第一次。"这句平淡的话里藏着至深的哲理:真正的专业精神,是把重复的工作做出神圣感。这让我想起故宫的文物修复师,他们用十年时间给一幅古画"续命",这种近乎执拗的耐心,正是浮躁时代最稀缺的品质。
影片中还有个细节令人难忘:扶贫干部的工作笔记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困难,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的牵挂。当她在雪夜给独居老人送去棉被时,老人颤巍巍点亮煤油灯的画面,胜过千言万语。这让我突然懂得,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具体到"知道张婶的关节炎哪天会疼"的体贴。
在这个崇尚速成的时代,《榜样7》像一泓清泉,让我们看见缓慢的力量。那些榜样们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专注,恰如古老的格言所说:"圣人之道,始于足下。"他们或许从未想过成为榜样,只是忠于内心的选择,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照亮他人的星辰。
榜样7的观后感 篇3
《榜样7》带来的震撼,不是雷鸣般的掌声能形容的。当镜头跟随焊工李师傅潜入深海焊接石油管道时,幽蓝的海水中迸溅的焊花,宛如他生命绽放的光华。这种在无人处依然全力以赴的精神,正是当代最珍贵的品格。
影片中有个意味深长的对比:城市写字楼里白领们对着咖啡抱怨KPI时,沙漠腹地的科研团队正就着沙尘吃泡面。他们攻关的耐旱作物技术,能让千里之外的农民多收一担粮。这种"把论文写在大地上"的实践精神,让人想起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弯腰的身影。真正的科学家从不悬浮于实验室,他们的鞋底永远沾着泥土的芬芳。
最令人深思的是那位放弃高薪回国效力的科学家。当外国同事不解地问"为什么回去"时,她望着实验室窗外的梧桐树说:"因为这里的春天认得我。"这种对故土的眷恋,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考量。她让我明白,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具体到"想为家乡的孩子多建一座实验室"的牵挂。
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,《榜样7》像一份精神坐标,提醒我们什么才是值得追逐的星辰。那些榜样们用生命书写的答案很简单: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,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。正如片尾那句解说词:"他们站着是界碑,倒下是路基"——这或许就是榜样最美的姿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