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观后感> 闪闪红星观后感(精选3篇)

闪闪红星观后感(精选3篇)

时间:2025-11-13 19:41:36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“闪闪红星观后感(精选3篇)”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闪闪红星观后感 篇1

当银幕上那颗被硝烟熏染却依然璀璨的红星亮起时,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。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革命历史的电影,更是一曲关于信仰与成长的赞歌。少年潘冬子奔跑在竹林间的身影,像一簇跳动的火苗,照亮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,也点燃了当代观众心中久违的赤诚。

影片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用童真的视角丈量宏大历史。冬子用弹弓打下的不是普通的麻雀,而是对压迫的本能反抗;他藏在米缸里的不是简单的食盐,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。导演用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,让革命精神从教科书的铅字里活了过来。当冬子将浸透父亲鲜血的党徽别在胸前时,我忽然明白:所谓传承,从来不是口号式的宣誓,而是把前辈的温度化作自己心跳的节奏。

走出影院时,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。商场橱窗里折射的霓虹与记忆中银幕上的红星重叠,让我想起影片结尾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——冬子仰望的星空下,每颗星星都在诉说:这盛世,正如你们当年所愿。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,或许正是经典红色题材历久弥新的秘密。

闪闪红星观后感 篇2

在短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,重温《闪闪红星》这样的经典老电影,恰似饮下一杯清冽的山泉。影片中那个戴着八角帽的小红军,用他澄澈的眼神为我们这个时代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体检。当看到冬子妈为保护乡亲们从容赴死时,我突然意识到:崇高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具体到一次抉择、一个转身的决绝。

电影对革命浪漫主义的诠释令人回味。胡汉三的皮鞭与冬子的红缨枪构成鲜明对比,但导演并未刻意渲染苦难,而是让希望始终如竹笋般在冻土下萌动。特别难忘冬子学习写字时,用树枝在沙地上反复描画“革命”二字的场景。那歪斜的笔画里,既有孩童的天真,又暗含着对光明的执着向往,这种艺术处理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穿透力。

当片尾《红星照我去战斗》的旋律响起,前排几位白发观众轻声跟唱的画面,让我看见艺术超越时代的感染力。这部电影就像一颗真正的红星,不仅记录着过去的峥嵘,更指引着当下的我们: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依然需要守护心灵里那片纯净的星空。

闪闪红星观后感 篇3

第三次观看《闪闪红星》,依然在冬子将盐水浸透棉袄的情节处潸然泪下。这个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,以其质朴的力量诠释着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”的深刻命题。当小冬子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竹竿运输物资时,他们托起的何止是战争物资,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。

影片对儿童心理的刻画堪称教科书级别。冬子面对母亲牺牲时的沉默,比嚎啕大哭更具震撼力;他偷偷舔舐盐粒时满足的表情,胜过千言万语的对白。这种“以小儿见大义”的叙事智慧,让红色经典摆脱了说教感,呈现出永恒的艺术生命力。特别是冬子与父亲隔空对话的蒙太奇,将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化作可触可感的亲情纽带。

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,《闪闪红星》恰似一剂清醒剂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成长不是年龄的增长,而是像冬子那样,在风雨中让理想生根发芽。当片中的红星最终缀在军帽上时,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——那颗星从未熄灭,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继续照耀着新时代的长征路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