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“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5(精选3篇)”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5 篇1
当屏幕上的钟声敲响九下,2025年《开学第一课》的帷幕徐徐拉开。今年的主题“星河璀璨,少年可期”像一束光,穿透了夏末的燥热,直抵心灵深处。那些关于梦想、坚持与家国的故事,在主持人温润的嗓音中流淌,让这个夜晚有了不同于往年的重量。
最触动我的,是航天工程师林默讲述“羲和号”太阳探测器的故事。当他展示团队用三年时间攻克0.01毫米级零件精度的视频时,镜头扫过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咖啡杯和演算纸。那一刻我突然懂得,所谓星辰大海的浪漫,其实是无数个深夜的孤灯与晨光中的验算。就像他在现场用粉笔画的抛物线——起点或许微小,但坚持延伸的轨迹终将触摸苍穹。
节目后半段,山区教师张桂梅带着她的学生们出现在云端课堂。当孩子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朗读《少年中国说》时,弹幕突然安静了。那些黝黑脸庞上闪烁的目光,与城市孩子实验室里的显微镜、乡村少年田间地头的标本册交替闪现,构成中国教育最生动的拼图。这让我想起自己书桌上那盏总是亮到深夜的台灯——原来每盏灯下,都有正在生长的梦想。
散场时窗外正飘着细雨,而胸腔里却像装着一整个晴空。这堂课教会我的,不仅是知识图谱的延伸,更是生命维度的拓展。当我们在笔记本上写下“未来”二字时,笔尖划过的每一毫米,都在参与这个时代的叙事。
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5 篇2
今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选择在敦煌研究院开讲,当镜头掠过千年壁画上飞天的衣袂,再切换到现代孩子们手中的全息投影设备时,时空折叠的震撼感扑面而来。常书鸿先生保护莫高窟的黑白影像与数字修复师们工作的4K画面交替出现,文化的接力棒在这一刻具象化为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。
令我眼眶发热的,是95后文物修复师小乔的故事。她展示的那把用来清理壁画浮尘的羽毛笔,是用实验室培育的孔雀羽毛制成的——既延续了唐代匠人的工艺,又注入了现代科技的灵魂。当她用AR技术让壁画中的九色鹿“走”到孩子们课桌上时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”。文明的密码从来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基因。
节目最妙的设计,是让各地学生用方言诵读同一首《将进酒》。当吴侬软语遇见陕北腔调,当粤语韵脚碰撞川渝叠词,汉语的音律之美像一条斑斓的河流。这让我想起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:我们背诵的不是文字,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坐标系。新学期课本扉页上,我郑重写下:做传统文化的追光者。
深夜整理笔记时,发现书页间夹着一枚敦煌纪念书签。月光下,飞天裙角的金粉微微闪烁,仿佛在诉说:有些光芒,需要我们用整个青春去读懂。
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5 篇3
当《开学第一课》的镜头对准云南野生亚洲象群迁徙的足迹时,我没想到自然教育能以如此诗意的方式展开。无人机航拍象群踏出的蜿蜒小路,与生物课代表小林手绘的生态地图重叠在一起—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,原来可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,而是彼此见证的生长纹。
节目中段,碳中和实验室里那株在人工闪电中发芽的铁杉树苗,让整个班级发出惊叹。科学家解释“负碳技术”时,背景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国中小学屋顶光伏板的发电数据。那些跳动的绿色数字让我突然意识到: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,而是数学题里可计算的碳足迹,是劳动课上自制的堆肥箱,甚至是课间关闭一盏灯的举手之劳。
最难忘的是“一个人的天文台”环节。守候在青海冷湖镇的韩老师,用十五年时间带牧民的孩子们认识星座。当他展示学生们用羊皮制作的星图时,弹幕里飘过一行字:“这才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”夜深人静时,我推开窗户寻找北斗七星——原来苍穹之下,我们都是被同一片星光点亮的追梦人。
节目结束时,屏幕定格在象群与小象嬉戏的画面。新学期记事本的第一页,我画下一片树叶的轮廓。这或许就是成长的真谛:既要像树木般向上生长,也要记得把根须温柔地伸向大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