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观后感> 高考1977观后感(优秀3篇)

高考1977观后感(优秀3篇)

时间:2025-11-13 19:41:36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高考1977观后感(优秀3篇)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高考1977观后感 篇1

看完《高考1977》,仿佛触摸到了一代人的体温。影片中那辆开往考场的拖拉机,载着的不仅是寒窗苦读的知青,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集体渴望。当老教授在黑板上写下“知识改变命运”六个字时,我忽然明白,那场考试从来不是简单的升学选拔,而是一个国家在荒芜十年后重新播种希望的仪式。

最动人的是王庆祥饰演的田教授。他佝偻着腰在牛棚里偷偷备课,用树枝在沙地上演算微积分,这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: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”在那个书籍比粮票还稀缺的年代,那些藏在稻草堆里的课本,那些用香烟纸抄写的公式,都是黑暗中的萤火虫。

影片结尾处,漫天飞雪中亮起的考场灯光,像极了一块块补天的五彩石。今天的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或许很难想象前辈们需要冲破多少枷锁才能握住一支钢笔。但每当我在图书馆看到白发老者戴着老花镜读书时,总觉得那是1977年种下的树,如今仍在结果。

高考1977观后感 篇2

《高考1977》里有个细节令我泪目:知青们用化肥袋当书包,却在袋子里衬上母亲缝的蓝布。这种粗粝与温柔的叠加,恰似那个年代的特质——物质贫瘠却精神丰盈。当银幕上出现用算盘代替计算器复习的场景时,我突然理解父亲为什么总说他们那代人“把一天掰成三天过”。

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火车意象颇具深意。北上的列车载走青春,南归的列车带回梦想,而最终开往考场的拖拉机,则是驶向命运转折的诺亚方舟。特别是那群知青在铁轨旁背诵课文的镜头,铁轨延展的直线与知识传承的直线在此刻完美重合,仿佛在说:有些路必须笔直地走下去。

当银幕上飘起恢复高考的红头文件时,影院里有老人轻声啜泣。这眼泪不仅为个人记忆而流,更是对文明火种得以延续的感恩。如今高考制度虽屡遭争议,但当我们看见偏远山区的教室依然亮着晨读的灯光,就会明白这场始于1977的接力赛,跑道上永远有新的追光者。

高考1977观后感 篇3

《高考1977》最震撼我的不是考场里的奋笔疾书,而是考场外的众生相:农场主任撕了又粘的准考证,炊事员偷偷塞的煮鸡蛋,老乡们凑出来的盘缠……这些细碎温暖构成了比考试本身更宏大的叙事——一个民族的自我救赎从来不是单打独斗。

影片中知识青年们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对待书本:有人像守护火种般贴身珍藏,有人像面对仇敌般撕毁焚烧,还有人像遇见故交般泪流满面。这三种态度恰似文化基因的三种命运,而高考恢复的意义,就是让第一种态度成为可能。当镜头扫过油印考卷上未干的墨迹时,我仿佛闻到了历史书页特有的芬芳。

散场时,银幕上1977年的枫叶与影院外2023年的梧桐叶在记忆中重叠。突然懂得,今天我们在考场外准备的矿泉水、营养餐和爱心接送车,都是那年冬天播下的种子长成的荫凉。教育的年轮就是这样,前人栽下的树,总在后人的盛夏里开花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