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原文和鉴赏

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3:11:16

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原文和鉴赏

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以元宵佳节为背景,通过描绘灯火辉煌的盛景与孤独寻人的心境,展现豪放词人的婉约情怀。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宋词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
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
译文

东风吹开元宵夜的万千花灯,又如将繁星吹落人间。华美的车马路过,芳香弥漫街道。凤箫声悠扬回荡,明月清光流转,整夜舞动着鱼龙彩灯。

女子们头戴蛾儿、雪柳等饰物,说笑着隐入暗香中。我在人群中千百次寻找,忽然回头,却见那人独自站在灯火零落之处。

注释

【花千树】比喻元宵灯火如千树花开。"花"指花灯。

【星如雨】形容焰火纷飞似流星雨,或指灯笼如繁星坠落。

【玉壶】喻指明月,典出《武林旧事》"灯品极精,如白玉壶"。

【鱼龙舞】古代百戏节目,此处指灯会表演。

【蛾儿雪柳】宋代元宵节女性头饰,见《武林旧事》记载。

【阑珊】稀疏暗淡,与上文热闹形成对比。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辛弃疾退居江西带湖期间(1182-1192)。正值壮年的词人被罢官闲居,表面写元宵盛况,实则寄托政治失意后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志向。南宋都城临安元宵奢华景象,与词人"灯火阑珊处"的孤寂形成深刻对照。

鉴赏

一、对比艺术中的精神坚守

全词以三分之二篇幅渲染元宵狂欢:灯火如星雨倾泻,车马香气氤氲,乐声舞影彻夜不绝。末四句陡然转折,在脂粉堆砌的浮华背后,"那人"独守清冷的身影,恰是词人政治操守的写照。热闹与孤寂的强烈反差,凸显出不同流俗的文人风骨。

二、意象系统的双重隐喻

上阕的"东风""花树"暗喻皇恩,被"吹落"的星辰暗示词人遭贬的命运;"宝马雕车"指代权贵,而"暗香"中消失的笑语象征政治同僚的疏远。下阕"灯火阑珊"的冷清,正是词人远离权力中心后精神世界的真实呈现。全篇通过节日意象,完成对个人遭际的隐秘书写。

关于《青玉案·元夕》的考点

重点字词

阑珊(lán shān):稀疏暗淡。出自白居易《咏怀》"诗情酒兴渐阑珊"。

玉壶:①指明月;②喻高洁品格,王昌龄有"一片冰心在玉壶"。

文学常识

1. 词牌《青玉案》源于张衡《四愁诗》"何以报之青玉案",双调六十七字。

2. 辛弃疾字幼安,号稼轩,南宋豪放派代表,与苏轼并称"苏辛"。

意象体系

元宵意象群:花灯(繁华)、车马(世俗)、鱼龙(喧闹)构成表层意境;暗香、阑珊(孤高)构成深层意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