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李清照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原文和鉴赏

李清照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3:11:16

李清照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代表作,以叠字开篇独创词坛,抒写国破家亡后的孤寂凄苦。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、精准译文,并剖析其创作背景与艺术成就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绝唱。

原文
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?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

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?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

译文

茫然寻找却无所获,周遭冷落孤寂,内心悲凉痛楚。忽暖忽冷的时节,最难调养身心。几杯薄酒,怎能抵挡傍晚的寒风?大雁飞过,正触痛愁肠,竟是昔日旧识。

菊花凋零满地,残败不堪,如今还有谁愿采摘?独坐窗前,如何熬到天黑?梧桐叶上滴落细雨,黄昏时分淅淅沥沥。这般情景,一个"愁"字怎能说尽!

注释

【寻寻觅觅】反复寻找的动作,暗示精神无所依托

【戚戚(qī)】忧愁状,叠字增强音律感

【将息】调养休息,唐宋时期口语

【旧时相识】化用《汉书·苏武传》雁足传书典故

【怎生】宋人口语,意为"怎么"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后,李清照遭遇丈夫赵明诚病逝、金兵南侵的双重打击,流寓江南期间。词中"雁过""黄花"等意象均与夫妇早年收藏文物散佚的痛史相关。

鉴赏

1. 结构特征:按时间顺序从白昼写到黄昏,空间上由室外转向室内,形成情感递进

2. 语言艺术:开创七组叠字连用先例,齿音字密集使用模拟雨声节奏

3. 思想内涵:将个人丧夫之痛与家国之悲融合,展现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

鉴赏范文

叠字艺术的巅峰之作

开篇十四叠字如珠玉落盘,"寻觅"写动作,"冷清"状环境,"凄惨"抒心境,由外而内层层深入。齿音字"戚"与后文"点点滴滴"形成听觉呼应,通篇选用入声字押韵,短促压抑的节奏完美契合愁绪。这种语言创新,使抽象情感获得可触可感的艺术形态。

意象系统的悲剧表达

词中"雁""黄花""梧桐细雨"构成隐喻系统:失群孤雁象征流亡生涯,无人采摘的菊花暗喻才女迟暮,雨打梧桐则化用白居易"秋雨梧桐叶落时"的意境。这些传统意象经李清照重组,被赋予更深刻的时代悲剧色彩。

关于《声声慢》的考点

重点字词:戚(qī)、将(jiāng)息、乍(zhà)暖还寒

文学常识:李清照号易安居士,婉约派代表,此词属双调慢词

意象体系:秋雁、黄花、梧桐细雨共同构建萧瑟意境

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与口语化表达的结合,开创"易安体"独特风格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