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"粗粝能甘,纷华不染"原文和鉴赏

"粗粝能甘,纷华不染"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23 12:30:02

粗粝能甘,纷华不染——解析《菜根谭》处世箴言

明代洪应明《菜根谭》中的名句"粗粝能甘,纷华不染",凝练概括了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。本文将完整呈现原文及译文,深入解析其哲学内涵与艺术特色,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要点。

原文

《菜根谭·处世篇》

洪应明

粗粝能甘,必是有为之士;

纷华不染,方称杰出之人。

译文

能够甘于粗茶淡饭的人,必定是有所作为的志士;

不被繁华奢靡所沾染的人,才配称为杰出之士。

注释

"粗粝":粗粮糙米,指简朴的生活。"粝"读作lì。

"能甘":甘之如饴,主动接受而非勉强忍受。

"纷华":繁华盛景,泛指世俗诱惑。

"不染":不受浸染,出自周敦颐《爱莲说》"出淤泥而不染"。

前句强调主动选择清贫的积极态度,后句突出抵御诱惑的坚定意志。

创作背景

明代万历年间,商品经济繁荣带来社会风气奢靡。洪应明作为隐逸文人,目睹官场腐败与士人堕落,在《菜根谭》中系统提出"淡泊明志"的处世哲学。此句作于其隐居南京期间,与同期创作的《菜根谭》其他条目形成思想呼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对仗句式,"粗粝"与"纷华"、"能甘"与"不染"形成工整对比。

2. 语言艺术:动词"甘"与"染"的精准运用,使抽象品格具象化。

3. 思想内涵:将儒家"安贫乐道"与道家"清静无为"思想熔于一炉。

4. 审美价值:通过否定性表述(不染)达到肯定性效果,体现东方美学辩证思维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十六字箴言构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坐标系。上联以味觉体验"甘"字点睛,将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享受,比单纯强调忍耐更具哲学深度。下联化用佛道"不染"观念,但摒弃宗教色彩,专注现世修养。这种将日常饮食与宏大命题结合的写法,正是《菜根谭》"极简主义"修辞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洪应明在此实现了道德训诫的艺术化表达。通过"粗粝/纷华"的意象并置,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未采用常见的劝诫口吻,而是以"必是""方称"的肯定判断,展现对理想人格的绝对自信。这种斩钉截铁的表述方式,使格言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质感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粝(lì)、甘(形容词活用为动词)、纷华(偏义复词)。

2. 文学常识:《菜根谭》成书于万历年间,属清言体著作。

3. 意象体系:"粗粝"象征物质贫乏,"纷华"隐喻世俗诱惑。

4. 思想脉络:上承颜回"箪食瓢饮"之乐,下启梁启超"饮冰室"精神。

5. 修辞手法:对偶、词类活用、意象对比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能甘"与"不染"体现了怎样的人格修养层次?

答:前者是主动接纳的积极态度,后者是被动防御的坚定立场,构成完整的修养体系。

解析:两个动词分别对应内在修炼与外在抵御,展现修养的主动性维度。

2、问:此句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意义?

答:提示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更需保持精神定力,实现"物质简朴,精神丰盈"的平衡。

解析:需结合现代语境阐释传统价值观的当代转化。

3、问:分析"粗粝能甘"与颜回"不改其乐"的异同

答:同:都肯定安贫乐道;异:洪句更强调主动选择而非被动适应。

解析:体现明代心学"主体自觉"对传统儒学的深化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纷华不染"的"染"字本义是:

A. 染色

B. 传染

C. 沾染

D. 渲染

答案:A

解析:此处用引申义,但考核汉字本义理解。

2、下列哪项不属于此句的艺术特色:

A. 白描手法

B. 意象对比

C. 用典密集

D. 词类活用

答案:C

解析:该句未直接引用典故,属原创性表达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