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

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08-11 12:01:00

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

《大道之行也》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,是儒家经典中描绘理想社会的名篇,以简洁语言勾勒出"天下为公"的治世蓝图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及白话译文,解析关键字词与思想内涵,并附创作背景与艺术鉴赏。

原文

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。是谓大同。

译文

大道施行时,天下为全民共有。选拔贤德与能干之人,讲求诚信促成和睦。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,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,使老人能安享天年,壮年能施展才干,幼童能顺利成长,鳏寡孤独和残疾病人都得到供养。男子各有职业,女子各有归宿。财物厌恶被浪费丢弃,但不必私藏;力气厌恶不从自身使出,但不必为私利。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,盗窃叛乱不会发生,外出不用关闭门户。这就叫作大同世界。

注释

【大道】指儒家推崇的最高政治理想

【天下为公】"公"指共有共享,与"家天下"相对

【讲信修睦】"修"指培养,"睦"指和睦关系

【矜寡孤独】"矜"通"鳏",指老而无妻者;"寡"指老而无夫者;"孤"指幼而无父者;"独"指老而无子者

【男有分】"分"读fèn,指职业本分

【货恶其弃于地】"恶"读wù,指厌恶浪费

创作背景

该文成书于战国至汉初,属《礼记》篇目,托名孔子与弟子言偃的对话。当时诸侯争霸、礼崩乐坏,儒家学者通过构建大同社会理想,批判现实并提出政治愿景。文中融合了先秦诸子关于理想社会的思考。

鉴赏

理想社会的立体建构

文章以层递式结构展开:先提出"天下为公"总纲,继而说明人才选拔标准,再具体描述各年龄层生存状态与社会福利,最后以"外户不闭"的细节收束。这种由总到分、由抽象到具体的写法,使乌托邦构想具有可感知的实在性。特别是"货恶其弃于地"等句,通过否定性表述强化道德自觉,展现儒家对人性向善的信任。

语言艺术的经典范式

全文仅百余字却涵盖政治制度、经济分配、社会保障等多重维度。多用排比句式,"不独亲其亲""不独子其子"等重复结构形成韵律美;"老有所终""壮有所用"等三字短句节奏明快。"谋闭不兴""外户不闭"等对举手法,通过否定现实中的恶来肯定理想中的善,凸显儒家"立人极"的教化思想。

关于《大道之行也》的考点清单

【重点字词】与(jǔ,通"举")、分(fèn)、恶(wù)、矜(guān)

【文学常识】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,"五经"中《礼》的组成部分,反映儒家政治理想

【思想内涵】大同思想、民本思想、德治主张

【艺术特色】排比修辞、虚实相生、理想化叙事

【后世影响】康有为《大同书》、孙中山"天下为公"题词的思想渊源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