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原文和鉴赏

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3:25:20

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原文与鉴赏

李贺的《李凭箜篌引》以瑰丽奇绝的想象描绘箜篌乐声,展现了唐代音乐艺术的超凡魅力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吴丝蜀桐张高秋,空山凝云颓不流。

江娥啼竹素女愁,李凭中国弹箜篌。

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。

十二门前融冷光,二十三丝动紫皇。

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。

梦入神山教神妪,老鱼跳波瘦蛟舞。

吴质不眠倚桂树,露脚斜飞湿寒兔。

译文

吴地丝弦蜀地桐木制成的箜篌,在深秋时节奏响,空山云气凝滞不流。

湘妃泪洒斑竹,素女愁绪满怀,只因聆听李凭在长安弹奏箜篌。

乐声似昆仑玉碎,如凤凰清鸣;像芙蓉泣露,又若香兰含笑。

长安十二门消融了寒光,二十三根弦惊动了天帝。

女娲补天之处被震裂,石破天惊引来潇潇秋雨。

梦中进入神山教授仙妪,老鱼瘦蛟闻乐起舞。

月宫吴刚倚树不眠,玉兔凝露浸湿毛羽。

注释

【吴丝蜀桐】吴地蚕丝、蜀地桐木,制琴良材,点明乐器精良。

【江娥啼竹】典出《博物志》,舜帝二妃泪染竹斑,喻乐声感人。

【昆山玉碎】以玉碎声喻高音清越,凤凰鸣喻旋律婉转。

【十二门】长安城四面各三门,代指整个都城。

【紫皇】道教最高神,此处指乐声上达天庭。

【石破天惊】夸张手法,形容乐声震撼力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元和六年(811年)至元和八年(813年)间,李贺任奉礼郎时。唐代宫廷乐师李凭以弹奏箜篌闻名,诗人通过超现实想象,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意象,展现对音乐艺术的极致赞美。

鉴赏

通感艺术的巅峰之作

全诗以"以形写声"为核心手法,连续用"玉碎""凤叫""泣露""笑兰"等视觉化比喻描摹乐声。尤其"石破天惊逗秋雨"句,将听觉的震撼力转化为天象剧变的视觉奇观,实现感官体验的互通。这种通感手法突破常规,形成李贺特有的险怪风格。

神话意象的创造性运用

诗中密集使用女娲、湘妃、紫皇等神话典故,构建出人神共感的艺术境界。"老鱼跳波瘦蛟舞"更将神话生物拟人化,通过异常形态的动态描写,暗示乐声对自然万物的感染力。这种将现实演奏置于虚幻背景的写法,强化了艺术表现的张力。

关于《李凭箜篌引》的考点清单

【重点字词】江娥(湘妃别称)、素女(神话中善歌者)、紫皇(道教天神)

【文学常识】李贺"诗鬼"之称源于其诡丽想象;箜篌为唐代竖琴类乐器

【意象体系】"秋雨""寒兔"等冷意象反衬乐声的热烈感染力

【艺术手法】通感、夸张、神话典故的综合运用

【思想内涵】通过音乐赞美,表达对艺术超越性的追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