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原文和鉴赏

苏轼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2 08:58:02

苏轼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原文和鉴赏

引导语:本文解析苏轼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描绘西湖骤雨初晴的经典七绝。

原文

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

北宋·苏轼

黑云翻墨未遮山,

白雨跳珠乱入船。

卷地风来忽吹散,

望湖楼下水如天。

译文

浓云如泼墨却未掩尽青山,

骤雨似白珠蹦跳着溅入船舷。

狂风席卷大地忽然吹散雨幕,

望湖楼外湖水倒映碧空无边。

注释

黑云翻墨:以"翻墨"喻乌云翻滚之态,强调动态压迫感。

白雨跳珠:"跳珠"双关雨滴与珍珠,既状其形又显其迅疾。

卷地风:用"卷"字突出风力之猛,暗含自然伟力。

水如天:水面平静后与天色融为一体,体现空明澄澈之境。

创作背景

熙宁五年(1072),苏轼任杭州通判。此诗作于巡视西湖水利工程时,正值王安石变法初期。诗人通过捕捉瞬息万变的湖景,折射出对仕途风云的微妙感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起承转合分明,前两句写暴雨骤至,后两句写风过天晴,形成强烈对比。

2. 语言:善用比喻(翻墨、跳珠)和动词(遮、入、卷),画面感极强。

3. 思想:表面写景,实则暗含人生无常的哲思,体现苏轼"触处生春"的达观。

4. 艺术:四句三转,节奏明快,黑白色彩对比鲜明,体现宋诗"活法"特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动静相生的自然画卷

苏轼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动态描写。首句"黑云翻墨"以书法意象入诗,乌云如泼墨般倾泻却未完全遮蔽山峦,保留画面层次感。"白雨跳珠"的"跳"字将雨滴拟作顽童,与沉重乌云形成轻重对比。后两句突然转入静态,"水如天"的澄明境界,正是诗人经历政治风波后追求的精神写照。

范文二:刹那永恒的禅意捕捉

全诗二十八字浓缩暴雨初晴的全过程,体现苏轼对瞬间美学的把握。钱钟书曾评此诗"顷刻之间,四序俱备",这种时空压缩手法暗合禅宗"瞬刻永恒"的观照方式。末句"水如天"的澄明之境,既是实景描写,亦隐喻诗人"此心安处是吾乡"的超然心态,将自然现象提升至哲学高度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翻墨(fān mò)、跳珠(tiào zhū)、卷地(juǎn dì)

2. 文学常识:苏轼"以文为诗"的代表作,体现宋诗理趣化倾向

3. 艺术手法:比喻连用、动静结合、色彩对照

4. 意象解析:"黑云"象征政治阴霾,"水如天"暗喻心境澄明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白雨跳珠乱入船"中"跳珠"的妙处何在?

答:既以珍珠喻雨滴之晶莹,又以"跳"字拟其动态,视听结合写出雨势之急。

解析:苏轼善用日常物象作喻,此处体现其"随物赋形"的描写功力。

2、问:末句"水如天"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

答:展现雨过天晴后水天一色的澄明景象,暗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。

解析:由景入情的典型写法,符合宋诗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审美追求。

3、问:全诗如何体现苏轼的达观精神?

答:通过暴雨转晴的自然变化,隐喻人生困境终将过去,体现随遇而安的智慧。

解析:可与《定风波》"回首向来萧瑟处"参看,理解苏轼的逆境哲学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卷地风来忽吹散"的"卷"字属于:

A. 夸张手法

B. 通感手法

C. 动词活用

D. 使动用法

答案:C

解析:"卷"本为名词,此处作动词用,突出风的强劲力度。

2、诗中未使用的表现手法是:

A. 比喻

B. 对偶

C. 对比

D. 拟人

答案:B

解析:全诗为散句结构,不符合近体诗对仗要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