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
《答谢中书书》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一封书信,以骈文形式描绘山川之美,表达隐逸之志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这篇六朝山水小品文的艺术价值。
原文
答谢中书书
陶弘景
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
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
两岸石壁,五色交辉。
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。
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;
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。
实是欲界之仙都。
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
译文
山川的秀美,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。
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,清澈的溪流一眼见底。
两岸的峭壁上,五彩斑斓的石色交相辉映。
青翠的树林与碧绿的竹林,四季常青。
晨雾将要消散时,猿猴与飞鸟此起彼伏地啼叫;
夕阳即将西沉时,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。
这确实是人间仙境。
自从谢灵运之后,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般奇景了。
注释
五色交辉:指石壁在阳光照射下呈现斑斓色彩。"五色"即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。
沉鳞:水中游鱼。《诗经》有"鱼潜在渊"之句,此处化用。
欲界之仙都:佛教术语"欲界"指有情众生居住的世界,此处借指人间仙境。
康乐:谢灵运袭封康乐公,此处代指谢灵运开创的山水文学传统。
创作背景
陶弘景晚年隐居句曲山(今江苏茅山),梁武帝屡召不出,时称"山中宰相"。此文作于永明年间,当时文人盛行以书信体描写山水,谢中书(谢朓)曾任中书侍郎,二人常有诗文往来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布局,先总述山川之美,后分写朝夕之景,最后以感慨作结。
2. 语言艺术:四六骈偶工整,"高峰"对"清流","晓雾"对"夕日",体现六朝骈文特色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自然描写寄托隐逸情怀,暗含对谢灵运山水审美的继承与发展。
4. 表现手法:运用视觉(五色)、听觉(猿鸟)、动态(沉鳞竞跃)多角度写景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陶弘景以炼丹家的敏锐观察力捕捉自然瞬息。晨昏交替的描写最具匠心:晨景中"猿鸟乱鸣"的"乱"字并非贬义,反显生机勃发;暮色里"沉鳞竞跃"的"竞"字,将鱼群拟作竞技者,赋予静态画面动感美。这种对自然生命律动的把握,远超同时代单纯模山范水的作品。
范文二
结尾"自康乐以来"的典故运用颇具深意。表面推崇谢灵运的山水诗成就,实则暗含超越前贤的自信。陶弘景将道教"洞天福地"观念融入写景,使"欲界之仙都"既是实景描绘,又是精神境界的象征。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观照的融合,形成独特的山水美学范式。
关于《答谢中书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颓(tuí,坠落)、歇(xiē,消散)、欲界(佛教三界之一)
文学常识:六朝骈文代表作、"山中宰相"称谓由来、谢灵运山水诗传统
艺术手法:时空转换描写(晨昏对照)、多感官描写(视听结合)、用典(康乐)
意象分析:"沉鳞"象征隐士高洁、"仙都"体现道教仙境理想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"中"乱"字的妙处何在?
答:通过看似无序的猿鸟鸣叫,反衬山林的生机盎然。
解析:"乱"字突破整齐的骈文节奏,以声音的杂乱表现自然的鲜活状态。
2、问:文中两次出现时间描写有何作用?
答:形成晨昏对照的时间框架,展现山水在不同时段的美感。
解析:时空组合增强画面立体感,符合六朝文人"澄怀观道"的审美追求。
3、问:如何理解"欲界之仙都"的双重含义?
答:既形容景物如仙境般优美,又暗指修道者精神超脱的境地。
解析:陶弘景将道教修行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,体现宗教与文学的融合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五色交辉"的"五色"最早出自:
A.《尚书》
B.《周易》
C.《周礼》
D.《论语》
答案:C
解析:《周礼·考工记》最早记载"画缋之事,杂五色",成为传统色彩观源头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文的语言特点:
A.骈散结合
B.善用典故
C.口语入文
D.四六对仗
答案:C
解析:全文为典雅骈文,无口语成分,其他三项均为六朝骈文典型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