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涉江采芙蓉》原文和鉴赏
《涉江采芙蓉》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,以采撷香草起兴,抒写游子思乡怀人的深情。诗中“同心而离居”的慨叹,成为后世表达相思之痛的经典意象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诗。
原文
《涉江采芙蓉》
汉·无名氏
涉江采芙蓉,兰泽多芳草。
采之欲遗谁?所思在远道。
还顾望旧乡,长路漫浩浩。
同心而离居,忧伤以终老。
译文
我涉过江水采摘芙蓉,兰草沼泽中芳草萋萋。
采来香草要送给谁呢?心中思念的人在远方。
回头眺望故乡的方向,漫长道路无边无际。
两心相印却分隔两地,只能带着忧伤终老。
注释
【芙蓉】荷花古称,象征高洁品格。
【兰泽】生长兰草的沼泽,语出《楚辞》。
【遗(wèi)】赠送,古代赠予雅称。
【漫浩浩】叠字强调路途遥远迷茫。
【同心】化用《周易》"二人同心"典故。
创作背景
汉代乐府诗多产生于民间,后被文人润色。此诗可能创作于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,大量士人被迫离乡宦游,诗中"长路漫浩浩"的描写,暗合当时社会现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"采芳-思人-望乡-抒情"的递进式布局
2. "芙蓉""兰泽"延续楚辞香草传统,奠定哀婉基调
3. "同心离居"以矛盾修辞强化情感张力
4. 叠字"漫浩浩"增强音韵美感与空间纵深感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作开篇以涉水采芳的唯美画面展开,实则暗藏惊心动魄的情感冲突。采撷的动作越细致,越凸显"欲遗谁"的茫然;回望的视角越辽远,越放大"长路"的阻隔。最精妙处在于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,"同心"与"离居"的尖锐对立,使相思之苦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。
范文二
全诗体现汉代文人诗"深于取象"的特点。芙蓉兰泽不仅是自然物象,更是人格理想的投射。诗人通过"采-问-望-伤"的情感脉络,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。结尾"终老"二字如一声长叹,将瞬间的采芳行为延伸为永恒的生命体验,这种时间维度的拓展,使个人情感获得普遍意义。
关于《涉江采芙蓉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文学常识】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
【关键字词】遗(wèi)作赠送解/漫浩浩(叠字修辞)
【核心意象】芙蓉象征高洁/兰泽暗示楚辞传统
【艺术手法】递进式结构/以乐景写哀情
【情感主旨】游子思乡与同心离居的永恒困境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兰泽多芳草"在诗中起什么作用?
答:既实写采芳环境,又暗用《楚辞》意象传统,奠定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。
解析:汉代诗人常借香草意象延续屈原的比兴手法。
2、问:"同心而离居"包含怎样的情感矛盾?
答:精神契合与现实分离的强烈反差,凸显古代士人仕宦与情感的普遍困境。
解析:该句成为后世表达相思的名句,关键在于矛盾修辞的运用。
3、问:诗中空间描写有何特点?
答:通过"涉江-远道-旧乡"的空间转换,形成由近及远再回望的立体视角。
解析: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影响唐代羁旅诗的创作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采之欲遗谁"中"遗"的正确读音和意思是:
A. yí 遗留
B. wèi 赠送
C. suí 随意
D. qiǎn 派遣
答案:B
解析:此处用《史记》"遗我双鲤鱼"的典故,读去声。
2、诗中未使用的艺术手法是:
A. 比兴
B. 用典
C. 对仗
D. 叠字
答案:C
解析:汉代五言诗尚未形成严格的对仗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