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李白《夜宿山寺》全文及译文

李白《夜宿山寺》全文及译文

时间:2025-08-15 11:30:01

李白《夜宿山寺》全文及译文

本文解读李白代表作《夜宿山寺》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重点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夸张手法展现山寺之高与内心孤寂。

原文

夜宿山寺

唐·李白

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

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

译文

耸立的山寺高楼仿佛有百尺之高,

伸出手似乎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。

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,

唯恐惊扰了天上的仙人。

注释

危楼:高楼。"危"指高耸之势,非危险之意。

百尺:虚指,极言楼高。唐代一尺约30厘米。

星辰:古称星宿为"星辰",此处特指明亮星体。

天上人:道教神仙意象,反映李白的神仙信仰。

艺术手法:前两句用夸张写实景,后两句以想象拓意境,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感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(727年)李白初游安陆期间。时年二十六岁的诗人尚未得志,借宿云梦山寺时有感而发。唐代佛教兴盛,山寺多建于险峰,这种特殊建筑形制为诗歌提供了创作素材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实后虚,由视觉描写转向心理活动,形成递进式抒情结构。

2. 语言特色:用"危""摘""惊"三个动词串联全诗,动态感强烈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山寺之高,实则暗含对仕途的隐忧与对超脱的向往。

4. 艺术创新:将道教神仙意象融入山水诗,开创了唐代游仙诗新风格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李白此诗最妙处在空间营造。首句"危楼"奠定垂直向度的审美框架,"百尺"的夸张与"摘星辰"的想象构成纵向拉伸。后两句突然转向声音维度,"高声语"与"天上人"形成声波传递的意象链。这种多维空间建构,比王维"空山不见人"的平面构图更具立体感。

范文二

诗中"恐惊"二字值得玩味。表面写对神仙的敬畏,深层折射诗人的精神困境。青年李白既有"仰天大笑出门去"的狂放,又怀"处世若大梦"的忧思。这种矛盾心理在夜宿山寺的特殊情境中,转化为对"天上人"既向往又畏惧的复杂情感,恰是其早期诗作的特有张力。

关于《夜宿山寺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危(wēi)楼、星辰(xīng chén)、惊(jīng)

文学常识:五言绝句、盛唐山水诗、游仙诗传统

意象体系:高楼(仕途)、星辰(理想)、仙人(超脱)

艺术手法:夸张(百尺)、虚实结合(摘星/惊仙)、以小见大(寺小境阔)

思想主旨:通过山寺夜宿的独特体验,表达对人生境界的思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诗中"手可摘星辰"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?

答:夸张与想象结合,以触觉体验强化视觉高度。

解析:突破物理限制的夸张手法是李白诗的重要特征。

2、问:"恐惊天上人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?

答:既包含对神仙世界的敬畏,又暗含欲与仙道沟通的渴望。

解析:需结合唐代道教盛行和李白修道经历理解。

3、问:全诗如何体现"以小见大"的艺术特点?

答:通过山寺小场景展现宇宙意识,由有限空间拓展出无限意境。

解析:注意"寺-天""人-仙"两组意象的尺度对比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危楼"在诗中的准确含义是:

A. 危险的楼

B. 高耸的楼

C. 破旧的楼

D. 倾斜的楼

答案:B

解析:古汉语中"危"常表"高"义,如《庄子》"危言危行"。
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点:

A. 虚实相生

B. 托物言志

C. 典故密集

D. 想象奇特

答案:C

解析:本诗未用历史典故,与《行路难》等用典诗不同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