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少年中国说》节选原文和鉴赏(开学励志主题)
本文解析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核心段落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度鉴赏,揭示其激励青年奋发的时代意义。
原文
少年中国说(节选)
梁启超
红日初升,其道大光;
河出伏流,一泻汪洋。
潜龙腾渊,鳞爪飞扬;
乳虎啸谷,百兽震惶。
鹰隼试翼,风尘吸张;
奇花初胎,矞矞皇皇。
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;
天戴其苍,地履其黄。
译文
朝阳初升,光芒万丈;
黄河从地下涌出,奔流直向海洋。
潜龙跃出深渊,鳞片利爪张扬;
幼虎在山谷长啸,百兽惊惶退让。
雄鹰振翅试飞,卷起漫天风沙;
珍奇花苞初绽,绚丽而又盛大。
宝剑新磨出鞘,锋芒锐不可当;
头顶蔚蓝天空,脚踏黄土苍茫。
注释
伏流:地下暗河,喻积攒的力量。
矞矞(yù)皇皇:华美辉煌貌,出自《诗经》。
干将:古代名剑,此处象征少年锐气。
发硎(xíng):新磨的刀刃,喻初露锋芒。
全段连用七组意象,通过动态描写展现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。
创作背景
1900年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所作。时值戊戌变法失败,清政府腐朽无能,作者借"少年中国"概念批判"老大帝国",呼吁青年肩负复兴使命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每两句构成一组意象群,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。
2. 修辞手法:密集使用比喻、排比,将抽象理念具象化。
3. 思想内核:以自然界的生长力量,隐喻民族复兴的必然性。
4. 时代价值:打破"东亚病夫"的刻板印象,重塑民族精神图腾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梁启超笔下的意象群构成壮阔的蒙太奇。"红日初升"与"干将发硎"首尾呼应,形成从自然到人文的递进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潜龙腾渊"的典故化用,《周易》中"潜龙勿用"在此被赋予积极意义,暗示积压的国力终将喷薄。这种对传统符号的创造性转化,正是维新派文学革命的典型特征。
范文二
节选段落堪称汉语修辞的典范。七组意象均采用"名词+动词+宾语"的相同句式,但通过"泻""啸""试""履"等差异化的动词选择,避免了排比的呆板。其中"鹰隼试翼,风尘吸张"最具动态美感,"吸张"二字既写鹰翼开合,又暗喻时代风云激荡,显示出作者锤炼字句的深厚功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梁启超与"诗界革命"的关系,散文改革的"新文体"特征。
关键字词:矞矞皇皇(yù)、发硎(xíng)、干将(gān jiāng)的典故出处。
意象体系:自然意象(红日、河川)与人文意象(宝剑、苍黄)的象征对应。
艺术手法:博喻修辞的运用,动态描写的递进层次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主旨理解
1. 问:"乳虎啸谷,百兽震惶"体现了怎样的精神?
答:展现新生力量的威慑力,喻示少年中国必将改变旧秩序。
解析:用动物界的食物链隐喻社会变革,突出"少年"的冲击性。
二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少年中国说》与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对青年使命的阐述差异
答案:梁启超强调集体的民族觉醒,龚自珍侧重个体的人才解放;前者充满乐观预言,后者多批判现实。
解析:注意时代背景差异(晚清维新派vs道光年间)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天戴其苍,地履其黄"的深层含义
答:化用《易经》"天尊地卑",将传统宇宙观重构为平等包容的空间意象,暗示新中国将突破旧有格局。
解析:"戴""履"二字使天地人格化,体现"少年"的主体性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本文观点看待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
答案示例:文中"潜龙腾渊"启示当代青年要积蓄力量,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;"奇花初胎"提醒创新需要孕育过程,不可急功近利。
解析:需结合具体时代特征分析比喻的现代转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