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歌行》原文与鉴赏:一曲时光易逝的生命悲歌
《长歌行》是汉乐府名篇,以自然意象喻人生短暂,劝诫世人惜时奋进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揭示其哲理内核与艺术魅力。
原文
《长歌行》·汉乐府
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。
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
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
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
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
译文
园中青翠的葵菜,晨露待阳光蒸发。
春天散布恩泽,万物焕发光彩。
总担忧秋季来临,花叶枯黄凋零。
百川奔流向东海,何时能向西倒流?
年少时不奋发图强,年老时徒留悔恨。
注释
【青青园中葵】“葵”指冬葵菜,汉代主要蔬菜,象征生命蓬勃。
【焜黄】读音kūn huáng,形容草木枯黄貌,暗喻人生迟暮。
【百川句】化用《论语》“逝者如斯夫”,强化时光不可逆的哲思。
艺术表现:前三联以“葵露—春泽—秋衰”构成生命周期隐喻,后两联通过江河意象转折,引出警世主旨。
创作背景
汉代乐府诗多采自民间,《长歌行》可能创作于西汉。当时社会崇尚建功立业,诗中“惜时”主题与汉武帝“少壮几时兮奈老何”的《秋风辞》遥相呼应,反映时代对生命短暂的集体焦虑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六句写景,后四句议论,符合乐府诗“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”的特点。
2. 语言:叠字“青青”“焜黄”增强画面感,设问句“何时复西归”引发深思。
3. 思想:突破儒家“天命观”,强调个体主动把握时间,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。
4. 艺术特色:比兴手法贯穿全篇,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浑然一体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生命意识的觉醒
《长歌行》将生命焦虑转化为积极警示。诗人以“葵”为观察起点,晨露易干隐喻青春短暂,秋叶凋零暗示衰老必然。最精彩处在于“百川”的时空拓展——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运行规律中,使“惜时”主题获得哲学高度。末句如暮鼓晨钟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范文二:比兴传统的典范
此诗堪称比兴艺术的教科书级案例。前三联表面写植物荣枯,实则构建“春生—秋杀”的隐喻框架。尤其“阳春”与“秋节”对举,形成强烈心理反差。后联突然转入江河意象,打破植物系的封闭空间,赋予哲理以磅礴气势。这种由小及大、由物及人的递进式表达,深刻影响了后世咏怀诗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晞(xī,蒸发)、焜黄(kūn huáng)、徒(白白地)。
2. 文学常识:汉乐府“感于哀乐”的创作特征,与《短歌行》的对比。
3. 意象体系:葵(生命)、露(短暂)、百川(时间)。
4. 核心考点:最后两句的劝学意义,比兴手法的作用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主旨理解
问: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?
答:强调个体在有限生命中应积极作为,反映汉代建功立业的社会思潮。
解析:该句是乐府诗罕见的价值判断,突破“天命论”宿命观。
二、比较鉴赏
问:《长歌行》与陶渊明《杂诗》在时间意识上有何差异?
答:《长歌行》主张奋发追赶时间,《杂诗》则接受“及时行乐”。前者积极,后者达观。
解析:比较需结合时代背景,汉唐重事功,魏晋尚玄谈。
三、句子赏析
问:赏析“阳春布德泽”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:拟人化描写春天恩泽,与后文“秋节”形成戏剧性反差,为哲理转折埋伏笔。
解析:“布”字动态传神,体现汉乐府语言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