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学弈孟子原文翻译

学弈孟子原文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1:19:01

学弈孟子原文翻译与解析

《学弈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经典寓言,通过二人学弈的不同表现,揭示专心致志的重要性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。

原文

学弈

孟子

今夫弈之为数,小数也;

不专心致志,则不得也。

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

使弈秋诲二人弈,

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

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

思援弓缴而射之。

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

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

译文

下棋作为一种技艺,只是小技艺;

但若不专心致志,就学不会。

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。

让他教两个人下棋,

其中一人专心致志,只听弈秋的教导;

另一人虽然听着,心里却想着有天鹅要飞来,

琢磨着拿弓箭去射它。

虽然与前者一起学习,却比不上对方。

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吗?当然不是。

注释

弈之为数:下棋作为技艺。"数"指技艺、方法。

专心致志:集中注意力,全心全意。

鸿鹄:天鹅,象征远大的目标或诱惑。

援弓缴:拿起弓箭。"缴"指系在箭上的丝绳。

弗若之矣:比不上对方。"弗"表示否定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,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主张。面对当时学术纷争、人心浮躁的社会现象,孟子通过这则寓言强调专注的重要性,批判三心二意的学习态度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对比手法,突出二人学习态度的差异

2. 语言简洁明快,善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道理

3. 思想深刻,揭示成功不在于天赋而在于专注

4. 艺术特色鲜明,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哲学命题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《学弈》以简洁的叙事蕴含深刻哲理。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学棋场景,通过"专心致志"与"心有旁骛"的鲜明对比,形象地说明了学习效果与专注度的正比关系。其中"鸿鹄将至"的意象设计尤为精妙,既生动表现了分心者的状态,又暗喻外界诱惑对学习的干扰。结尾的反问句"为是其智弗若与"直指问题本质,强调主观态度而非客观条件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

范文二

这则寓言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说理艺术。全文仅用80余字,就完成了从现象描述到哲理升华的全过程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小数也"与"不得也"的递进关系:即便是下棋这样的小技艺,也需要全神贯注才能掌握,更何况治国平天下的大道。这种由小见大的论证方式,既符合孟子"推己及人"的思维特点,也体现了儒家对"诚"与"专"的一贯重视。

关于《学弈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弈(yì)、数(shù)、鸿鹄(hóng hú)、缴(zhuó)

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属先秦诸子散文

知识要点:对比手法、寓言体裁、孟子教育思想

意象意境:鸿鹄象征诱惑,弈棋比喻学习过程

核心思想: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性,批判三心二意的学习态度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

(2)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全国

(2)拿起

解析:注意古今异义,"通国"指整个国家,"援"是拿取的意思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?

答案: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,三心二意必然导致失败,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。

解析:通过对比二人学习效果,揭示专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学弈》与《荀子·劝学》在说理方法上的异同。

答案:相同点都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;不同点在于《学弈》用具体事例,《劝学》多用比喻排比。

解析:孟子擅长寓言说理,荀子善用修辞论证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简洁的对比句式,突出学习效果的差异,引发读者思考原因,为下文议论铺垫。

解析:"虽...弗..."的转折结构强化了对比效果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将"专心致志"的道理运用于现代学习?

答案示例:当代学生面对更多干扰,更需要专注精神。可以关闭电子设备、制定学习计划、培养抗干扰能力等。

解析:结合现代生活实际,赋予传统智慧新的实践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