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朱自清背影原文全文

朱自清背影原文全文

时间:2025-11-20 11:00:02

朱自清《背影》原文及深度解析

《背影》是朱自清1925年创作的叙事散文,以父亲送别场景为核心,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深沉父爱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篇现代文学经典的情感内核与艺术价值。

《背影》原文

作者:朱自清

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。

那年冬天,祖母死了,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,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...

(完整原文按散文格式分段呈现,此处为节选)

译文

我和父亲分别已有两年多,最难忘的是他送别时的背影。

那年冬天祖母去世,父亲又丢了官职,真是灾祸接连降临...

(逐段对应白话翻译,保留原文叙事顺序)

注释

【交卸】jiāo xiè:解除官职

【簌簌】sù sù:眼泪不断落下的样子

【蹒跚】pán shān:腿脚不灵便,走路摇摆

艺术表现:橘子的意象象征朴素亲情,四次"背影"的重复形成情感支点

创作背景

1925年朱自清任教清华期间,回忆1917年父亲送其北上求学场景。时值新文化运动高潮,作者用白话文实践"写实主义"主张,同时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,形成独特的情感张力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艺术:以"背影"为线索,采用倒叙与特写结合,情感层层递进

2. 语言特色:白描手法与克制叙述,通过动词"攀""缩""倾"等精准刻画形象

3. 思想内涵:展现传统父子关系的复杂性与变革期知识分子的伦理困惑

4. 审美价值:开创现代散文"平淡中见深情"的美学范式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细节中的情感密码

《背影》的艺术魅力在于用生活细节承载宏大情感。父亲"戴着黑布小帽,穿着黑布大马褂"的衣着描写,暗示其守旧而朴实的性格;爬月台时"用两手攀着上面,两脚再向上缩"的动作特写,将笨拙姿态转化为父爱图腾。这种"去浪漫化"的写实手法,反而成就了更强烈的感染力。

范文二:现代性困境的隐喻

文中父亲"少年出外谋生,独立支持"与儿子"北京来往过两三次"的对比,暗含代际差异。父亲买橘子的传统关爱方式,与儿子"聪明过分"的现代理性形成张力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错位,折射了五四时期新旧文化碰撞下的家庭伦理变迁。

关于《背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代表作,收入《朱自清散文集》

2. 关键意象:橘子(亲情载体)、背影(情感聚焦点)、铁道(离别象征)
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反复、细节特写、克制抒情

4. 主题思想:父爱表达、传统家庭关系、现代人的情感困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交卸:__________

(2)簌簌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解除官职

(2)眼泪不断落下的样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四次写到"背影",有什么作用?

答案:形成情感线索和结构支点,通过重复强化记忆深度,由具象场景升华为精神符号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,再找不着了,我便进来坐下,我的眼泪又来了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通过视觉消失触发情感爆发,"混入"写出现实无情,"又来了"表明压抑已久,朴素语言中包含巨大情感张力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背影》与鲁迅《父亲的病》中父亲形象塑造的差异。

答案:朱自清以感恩视角塑造温情形象,鲁迅用批判眼光揭示封建家长制;前者重细节白描,后者重象征隐喻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背影》中"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"的反思,谈谈对代际沟通的理解。

答案示例:年轻时常将父辈关怀视为迂腐,成熟后才懂其中深情。有效的代际沟通需要打破"聪明"的傲慢,建立双向理解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