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房宫赋杜牧原文翻译
《阿房宫赋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骈文名篇,借秦朝兴建阿房宫的奢靡与覆灭,讽喻晚唐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阿房宫赋
唐·杜牧
六王毕,四海一。蜀山兀,阿房出。
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。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
二川溶溶,流入宫墙。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。
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。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。
盘盘焉,囷囷焉,蜂房水涡,矗不知其几千万落。
译文
六国灭亡,天下统一。蜀地山林砍光,阿房宫拔地而起。
覆盖三百多里地,遮蔽天日。从骊山向北建造再向西转折,直通咸阳。
渭水和樊川缓缓流淌,流进宫墙。五步一座楼,十步一处阁。
走廊如绸带回环,飞檐似鸟嘴高啄。依地势而建,结构精密交错。
盘旋曲折,如蜂房似漩涡,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院落。
注释
【六王毕】指战国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六国灭亡。"毕"意为结束。
【蜀山兀】"兀"(wù)形容山秃,暗指伐木建宫的劳民伤财。
【钩心斗角】建筑结构交错精巧,后引申为人事争斗。
【蜂房水涡】比喻宫室密集如蜂巢,回旋似水流,极言其规模宏大。
创作背景
杜牧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(825年),时年23岁。唐敬宗大兴土木修建宫殿,杜牧借古讽今,以秦喻唐,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总-分-总"布局,先述秦统一之盛,再描阿房宫之奢,终论其亡国之速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夸张("覆压三百余里")、比喻("蜂房水涡")、对偶("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")增强表现力。
3. 思想内核:揭示"戍卒叫,函谷举,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"的历史规律,强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牧以建筑写兴衰的笔法极具独创性。全文用三分之二篇幅铺陈阿房宫的壮丽,却在结尾陡然转折:"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"。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艺术张力,使批判力度倍增。尤其"使秦复爱六国之人"的假设,将矛头直指统治者与民众的对立关系,体现了唐代文人"以天下为己任"的担当精神。
范文二
赋中数字的运用堪称一绝。"三百余里"写其广,"几千万落"言其密,"三十六年"叹其短。这些数据形成时空坐标系,让奢靡与毁灭在对比中更具震撼力。更精妙的是"取之尽锱铢,用之如泥沙"的财政描写,直指秦王朝掠夺民财的暴政本质,为后文"族秦者秦也"的论断埋下伏笔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缦(màn)回、囷囷(qūn)、锱铢(zī zhū)、椽(chuán)
2. 文学常识:杜牧与李商隐并称"小李杜",此赋开创"以赋为论"的新文体
3. 意象解析:"焦土"象征暴政的必然结局,"明星"比喻宫灯之盛反衬民生之艰
4. 名句理解:"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"体现历史循环论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骊山北构而西折:__________
(2)杳不知其所之也:__________
答案:
(1)建造
(2)深远不见踪影
解析:注意古今异义,"构"古义专指建筑营造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使六国各爱其人,则足以拒秦"的深层含义。
答案: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爱惜民力,强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,为后文劝诫唐朝统治者提供历史依据。
解析:此句体现杜牧"民本"思想,需联系唐敬宗时期社会矛盾作答。
三、艺术手法
题目:举例说明赋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效果。
答案示例:"覆压三百余里"极言宫殿规模,与"楚人一炬"形成强烈反差,突出历史无情;"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"揭露宫女悲惨命运,强化批判力度。
解析: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艺术表现与思想表达的关联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