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沁园春·长沙》原文和鉴赏(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)

《沁园春·长沙》原文和鉴赏(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)

时间:2025-08-16 09:15:01

《沁园春·长沙》原文和鉴赏(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)

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长沙》以壮阔的湘江秋景为背景,抒发了青年时代的革命豪情与理想抱负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词作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沁园春·长沙

毛泽东

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。

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;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。

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。

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

携来百侣曾游,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

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

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

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

译文

深秋时节,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,望着湘江向北奔流。

远望群山一片火红,层层枫林如染;近看江水清澈碧绿,无数船只争相驶过。

雄鹰在长空翱翔,鱼儿在浅底游动,万物都在秋霜中竞逐自由。

面对辽阔天地,我不禁怅然发问:这苍茫大地,究竟由谁来主宰?

曾与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游此地,回忆往昔那段不平凡的岁月。

那时我们青春年少,意气风发;书生志气,豪迈奔放。

纵论国家大事,激扬文字篇章,视权贵如粪土。

还记得吗?我们曾在江心搏击风浪,激起的浪花几乎阻挡了飞驰的船只。

注释

湘江:湖南主要河流,流经长沙。

橘子洲:长沙湘江中的沙洲,因盛产橘子得名。

万山红遍:指岳麓山等山峰秋叶红艳,象征革命热情。

百舸(gě):众多船只。舸,大船。

怅寥廓:面对广阔天地心生感慨。怅,感慨;寥廓,高远空旷。

挥斥方遒(qiú):形容意气风发。遒,强劲有力。

粪土当年万户侯:蔑视权贵。万户侯,古代高爵位,此处指反动势力。

创作背景

1925年秋,毛泽东重返长沙,重游橘子洲。当时国共合作尚未破裂,但革命形势复杂。毛泽东目睹湘江秋景,联想到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,写下这首词,表达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景,下阕抒情,情景交融。以“问苍茫大地”过渡,自然转入对往昔的追忆。

2. 语言艺术:动词运用精炼,“击”“翔”“遏”等字生动传神。色彩对比鲜明,“红遍”“碧透”强化视觉冲击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自然意象展现革命者的豪情,结尾“中流击水”暗喻革命者迎难而上的精神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沁园春·长沙》以湘江秋景为载体,展现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革命理想。上阕“万山红遍”既是实景描写,又隐喻革命浪潮的蓬勃;“谁主沉浮”的发问,直指时代核心命题。下阕“中流击水”的意象,将个人奋斗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,体现了革命者的历史担当。

范文二

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宏阔的时空感。从“独立寒秋”的个人视角,到“万类霜天”的宇宙意识,最终回归“浪遏飞舟”的群体记忆。毛泽东以诗人的敏感捕捉自然与时代的共振,使词作兼具哲理性与战斗性,成为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舸(gě)、遒(qiú)、遏(è)、寥廓(liáo kuò)。

2. 文学常识:沁园春为词牌名,双调一百十四字;创作于1925年,属毛泽东早期代表作。

3. 意象分析:“鹰击长空”象征斗争精神,“万山红遍”暗喻革命形势。

4. 名句理解: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体现青年毛泽东的使命意识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主旨理解

1. 问:“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?

答:描绘了岳麓山秋叶漫山红透的壮丽景象,色彩浓烈,充满生命力。

解析:以“红遍”“尽染”强化视觉冲击,暗含革命意象。

二、句子赏析

2. 问:赏析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的表现手法。

答:用夸张手法表现青年革命者的勇力,“遏”字既写浪势之大,又喻志向之高。

解析:虚实结合,将游泳场景升华为斗争精神的象征。

三、拓展运用

3. 问:结合“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”,谈谈对当代青年责任的认识。

答示例:青年应保持理想主义情怀,将个人追求融入时代发展,以知识力量推动社会进步。

解析:需联系词中“指点江山”的担当精神,结合现实阐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