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《大青树下的小学》教学教案
教学时间:2课时
本教案通过多感官体验和互动探究,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民族小学的独特魅力,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情感认同,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。
第一课时:初识大青树下的小学
一、教学目标
识字写字:掌握"坝、汉"等10个生字,重点指导"晨、绒"等8个易错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
朗读感知:通过配乐朗读、分角色朗读等形式,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节奏,找出3处以上描写学校特色的句子
整体理解:能用"时间+地点+人物+事件"的句式完整概括课文内容,培养信息提取能力
二、教学过程
情境导入(8分钟)
教师展示大青树实景图片:"同学们看,这棵参天大树就是课文中的'大青树',猜猜为什么要在树下建小学呢?"
学生自由发言后,教师播放傣族象脚鼓音乐:"听到这样的鼓声,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?"
出示词语卡片"绚丽多彩",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说说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印象
字词闯关(15分钟)
分组竞赛:
A组用"坝、汉"组词接龙,如"水坝-坝子-汉族-汉语"
B组观察"晨、绒"的田字格书写动画,发现"晨"上短下长、"绒"左窄右宽的特点
C组玩"词语找朋友"游戏,将"鲜艳的服装""粗壮的枝干"等短语进行搭配
教师巡视指导:"'装'字要注意右上角的'士'不要写成'土'哦!"
朗读探秘(12分钟)
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:"从山坡上,从坪坝里,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的小路上..."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"从...从...从..."的节奏
小组合作朗读比赛:每组选一段最喜爱的描写,可以加入自编动作
用"我发现______这句话特别美,因为______"的句式分享朗读体会
课堂小结(5分钟)
完成填空式思维导图:"这所学校有______(什么样)的大青树,______(怎样)的教室,______(哪些)民族的小朋友"
布置预习任务:"如果给这所学校画张地图,你会画哪些地方?明天带草图来分享"
第二课时:感悟民族团结情
一、教学目标
文本理解:分析"安静上课"与"欢乐游戏"的对比描写,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
情感体验:通过角色扮演,感受不同民族学生团结友爱的情谊
写作迁移:模仿课文"从...从...从..."的句式描写上学场景,培养观察表达能力
二、教学过程
情境再现(10分钟)
对比展示两组插图:①教室里认真读书的场景 ②操场上跳孔雀舞的场景
讨论问题:"为什么小动物会安静地听同学们读书?课间游戏时又有什么不同?"
教师点拨:"作者用'树枝不摇了,鸟儿不叫了'这样的拟人句,让我们感受到______"
深度探究(15分钟)
分组任务:
一组用彩泥制作大青树模型,标注课文描写的各个场景
二组表演不同民族学生互相问好的情景,体验"民族团结"的内涵
三组设计"我们的民族小学"宣传海报,摘抄课文中最打动人的句子
小组展示时,教师引导互评:"你们觉得哪组的展示最能体现'团结'这个主题?"
写作实践(12分钟)
提供写作支架:"清晨,从______,从______,从______,走来了许多小学生"
教师示范:"从小区门口,从公交车站,从自行车道上,走来了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"
学生练笔后,开展"最佳开头"评选活动,将优秀作品粘贴在班级展示栏
拓展升华(3分钟)
观看视频《我们的民族小学》纪录片片段
教师总结:"就像大青树的根紧紧相连,各民族的同学们也要______"
课后练习
二选一:
1. 《假如我是______族小学生》发挥想象,描写一天的学习生活
2. 收集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游戏,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给同学
教师鼓励语:"期待你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,找到更多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