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唐诗名篇赏析

唐诗名篇赏析

时间:2025-08-22 12:45:01

唐诗名篇赏析:杜甫《春望》

《春望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经典五律,以沉郁顿挫的笔触描绘战乱中的长安景象,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等多维度解析这首诗的艺术魅力。

原文

《春望》

唐·杜甫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译文

国家残破但山河依旧,长安城春草丛生。

感伤时局见花开反落泪,怨恨离别闻鸟鸣更心惊。

战火已持续三个月,一封家信价值万金。

白发越搔越稀疏,简直插不住发簪。

注释

【国破】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。破:陷落。

【草木深】暗指人烟稀少,司马光评:"明无人矣"。

【花溅泪】拟人手法,一说诗人落泪于花,一说花带露如泪。

【烽火】古代边防警报,此指战事。三月:虚指时间漫长。

【不胜簪(zān)】发簪难以固定,凸显衰老之态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57年,杜甫被困沦陷的长安。此前他冒险投奔肃宗,中途被俘押回长安。目睹昔日繁华都城满目疮痍,又牵挂鄜州的妻儿,遂作此诗。此时唐军与叛军在陈陶斜、青坂接连惨败,局势危急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首联写景起兴,颔联移情于物,颈联转写战事,尾联以形写神,四联层层递进。

2. 艺术手法:反衬手法突出(山河在/国破),细节描写(搔发)具象化心理活动。

3. 思想内涵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,开创"诗史"书写范式。

4. 语言特色:凝练沉痛,"抵万金"三字包含无数潜台词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春望》最动人处在于矛盾修辞的运用。山河依旧而国已破,春光明媚却草木丛生,花开鸟鸣反增悲怆,这种强烈反差构成诗歌张力。诗人以乐景写哀情,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,形成"物皆著我之色彩"的艺术境界。尾联的白发细节,既是忧思过度的外化,也暗示精神世界的崩塌。

范文二

杜甫此诗展现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截面。"烽火连三月"看似平实叙述,实含血泪控诉。与早期"会当凌绝顶"的豪迈相比,此时诗人已从理想主义转向深刻现实主义。诗中"家书"意象尤为特殊,在宏大叙事中插入私人叙事,体现杜甫诗歌"以家常写沧桑"的独特视角,这种个人化历史书写影响后世至深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杜甫"诗史"称号由来,安史之乱时间(755-763)

2. 字词注音:簪(zān)、胜(shēng)、搔(sāo)

3. 艺术特色:情景交融、细节描写、反衬手法

4. 思想情感:忧国伤时、念家悲己

5. 名句理解:"感时花溅泪"的双重解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国破:__________

(2)抵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国家沦陷

(2)价值相当

解析:需结合安史之乱背景理解特殊语境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白头搔更短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?

答案:通过夸张的细节描写,表现诗人忧心如焚、焦虑不堪的精神状态,白发稀疏既是实写衰老,更是精神煎熬的外化。

解析:杜甫善用身体意象传递心理活动,如"艰难苦恨繁霜鬓"同理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春望》与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的情感差异

答案:《春望》沉痛压抑,体现乱世忧思;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欣喜若狂,展现爱国激情。两诗构成杜甫情感光谱的两极,共同反映其"穷年忧黎元"的创作主线。

解析:注意同一诗人在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变化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