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游《会挽雕弓如满月》诗句赏析
本文聚焦陆游豪放词作《会挽雕弓如满月》,通过原文解读、背景剖析与艺术鉴赏,揭示其爱国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深刻矛盾。
原文
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
宋·陆游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。
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
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
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,又何妨?
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
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
译文
暂且效仿少年人的狂放,左手牵黄犬,右臂托苍鹰。
头戴锦帽身着貂裘,千骑驰骋席卷山岗。
为酬谢全城百姓相随,亲自射杀猛虎,再现孙权英姿。
酒意正浓胸怀更豪迈,鬓发微白又有何妨?
何时能像冯唐持节云中,重新获得朝廷重用?
定将雕弓拉作满月,瞄准西北,射落侵略之敌。
注释
【左牵黄】黄:猎犬。典出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"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"。
【右擎苍】苍:猎鹰。古人狩猎常携鹰犬,显豪侠之气。
【孙郎】指三国孙权,曾骑马射虎示勇,此处自比英雄气概。
【冯唐】汉文帝时老臣,曾持节赦免魏尚。借喻渴望朝廷起用。
【天狼】星宿名,象征侵宋的金兵。屈原《九歌》有"举长矢兮射天狼"。
创作背景
乾道八年(1172年),48岁的陆游在南郑军幕任职。此前因主张抗金被贬,此时前线上书《平戎策》未被采纳。词中"持节云中"之问,实为对朝廷妥协政策的愤懑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上阕铺陈狩猎盛况,下阕转入壮志抒怀,形成由实转虚的跌宕。
2. 意象运用:雕弓、天狼等军事意象,与孙权射虎的典故叠加,强化英雄主义色彩。
3. 情感张力:"鬓微霜"与"又何妨"的转折,凸显烈士暮年的不甘。
4. 语言风格:动词"挽""望""射"连贯有力,体现豪放词派的典型特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弓弦上的家国情怀在"会挽雕弓如满月"的造型中达到极致。这个精心设计的射击姿态,不仅是武术动作的写实,更构成象征性画面:紧绷的弓弦积蓄着收复失地的力量,满月般的弧形暗含圆满的理想。值得玩味的是,词人最终选择"西北望"而非直射,这种蓄势待发的张力,恰是陆游政治处境的隐喻——矢志抗金却被迫搁置的无奈。
范文二
词中三重年龄镜像耐人寻味。以"老夫"自称的开篇,中途插入"少年狂"的追忆,结尾定格于"鬓微霜"的现实。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,将个人生命史与家国命运紧密缠绕。当词人将孙权射虎的青春豪气、冯唐持节的壮年抱负,压缩进"射天狼"的暮年誓愿时,宋代知识分子集体性的精神创伤跃然纸上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擎(qíng)苍、貂裘(diāo qiú)、天狼(tiān láng)
2. 文学常识:此词属豪放派代表作,与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并称"双璧"
3. 艺术手法:用典(孙权、冯唐)、比喻(弓如满月)、象征(天狼指金兵)
4. 思想内涵:主战派的政治诉求与英雄失路的悲愤交织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聊发:__________
(2)会挽:__________
答案:
(1)暂且抒发
(2)定将拉开
解析:"聊"在古汉语中常作"暂且"解,"会"表坚定意愿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案:借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,抒发渴望朝廷重用、实现抗金抱负的迫切心情,暗含对现实境遇的不满。
解析:典故运用需结合历史背景,注意"何日"体现的焦虑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陆游与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苏轼词侧重表现太守出猎的豪迈,陆游词则借狩猎抒写军旅抱负。前者充满生命张扬的喜悦,后者渗透壮志难酬的悲愤。
解析:两词同调同题,但创作动机不同,苏轼时年四十正值壮年,陆游作此词时已近暮年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会挽雕弓如满月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动词"挽"展现力量,"满月"比喻既写弓形之圆,又喻志向之圆满。整个画面充满张力,将军事抱负转化为视觉意象。
解析:注意比喻的双关意义及动词的动态效果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射天狼"在当代语境中的象征意义?
答案示例:可引申为对抗一切侵略压迫的精神象征,体现中华民族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,具有永恒的民族精神价值。
解析:古诗现代化解读需把握精神内核,避免牵强附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