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

唐诗宋词精选赏析

时间:2025-08-23 10:15:01

唐诗宋词精选赏析: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
引导语:苏轼《定风波》以雨中徐行的日常场景,展现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,词中"一蓑烟雨任平生"成为千古名句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揭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哲学内涵。

原文

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
宋·苏轼
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译文

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,何不吟咏长啸缓步前行。

竹杖草鞋比骏马更轻便,怕什么?一身蓑衣任凭烟雨度此生。

略带寒意的春风吹散酒意,微觉清冷,山头的斜阳却已相迎。

回望方才风雨萧瑟处,归去时,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。

注释

【穿林打叶声】雨滴穿透竹林击打树叶的声响,以声衬静。

【吟啸】放声吟咏,表现旷达胸襟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有"登山临水,啸咏自若"典故。

【芒鞋】草编鞋,古代隐士常用意象,暗喻淡泊。

【一蓑烟雨】"蓑"(suō)指蓑衣,化用张志和《渔歌子》"青箬笠,绿蓑衣"意象。

【料峭】形容微寒,多指春寒,李白有"料峭春寒中酒"诗句。

【萧瑟】风雨吹打草木声,曹操《观沧海》有"秋风萧瑟"之句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五年(1082)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。此时距"乌台诗案"已三年,词人务农东坡,自号"东坡居士"。词前小序记载实况:与友人郊游遇雨,他人狼狈避雨,苏轼却从容漫步,后晴而作此词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雨中情态,下阕写雨后感悟,以"回首"勾连时空,形成完整叙事链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("穿林打叶"与"吟啸徐行")、象征("烟雨"喻人生困境)、通感("微冷"触觉与"斜照"视觉交融)。

3. 思想境界:将自然风雨升华为人生哲理,体现"宠辱不惊"的佛道思想与儒家"君子坦荡"的融合。

4. 艺术创新:打破词作柔媚传统,以日常生活入词,开创"以诗为词"新境界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风雨中的精神突围

苏轼在《定风波》中构建了双重意象系统:自然界的风雨隐喻政治挫折,"竹杖芒鞋"象征精神超越。词人通过"莫听""何妨""谁怕"三个否定式短语,完成从被动承受向主动超脱的转变。"一蓑烟雨任平生"七字,将道家随顺自然与儒家固穷守节融为一体,形成独特的"东坡式"人生哲学。结尾"也无风雨也无晴"更达到禅宗"本来无一物"的境界,展现中国文人面对逆境时的最高智慧。

范文二: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

这首词最动人处在于将琐碎生活场景转化为永恒艺术。上阕纪实性描写中,"吟啸徐行"的细节既符合诗人身份,又暗用魏晋名士风度典故。下阕"山头斜照"的暖色调与"料峭春风"的冷感形成张力,暗示人生阴晴不定。全词以"归去"作结,看似返回物理空间,实则指向精神家园。这种"即事名篇"的创作方式,打破了词必言情的传统,为宋词开辟了新题材领域。

关于《定风波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料峭(liào qiào形容微寒)、萧瑟(xiāo sè形容风声)、芒鞋(máng xié草鞋)

2. 文学常识:苏轼"以诗为词"的革新主张;词牌《定风波》双调62字格式

3. 核心意象:"烟雨"象征人生困境,"斜照"隐喻希望,"蓑衣"代表隐逸情怀

4. 哲学思想:儒道释三教合流的表现;"无差别境界"的禅学体现

5. 艺术手法:视听结合(穿林打叶声/山头斜照)、虚实相生(眼前雨/平生事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
(1)何妨:__________

(2)任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不妨,表现洒脱态度

(2)听凭,体现豁达胸襟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副词的表意功能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也无风雨也无晴"体现了怎样的生命境界?

答案:超越得失荣辱的终极平和,达到物我两忘的禅悟境界。

解析:需联系苏轼贬谪经历与佛学修养分析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苏轼《定风波》与柳宗元《江雪》的渔父形象差异。

答案:苏轼词中"蓑衣"形象从容洒脱,柳诗"孤舟蓑笠翁"孤高冷寂。前者体现主动超越,后者表现被动坚守。

解析:需注意唐宋文人处理逆境的不同方式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"一蓑烟雨任平生"激励现代人面对挫折?

答案示例:启示我们以平常心看待困境,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精神力量,在浮躁社会中保持定力。

解析:古诗现代转化需把握精神内核而非字面意思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