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经典佳句摘抄与赏析

经典佳句摘抄与赏析

时间:2025-08-26 12:00:02

经典佳句摘抄与赏析:苏轼《题西林壁》

引导语:北宋文豪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以庐山观景为切入点,揭示认知局限的哲学命题,语言浅白却意蕴深远,是宋代理趣诗的代表作。

原文

《题西林壁》

北宋·苏轼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译文

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,侧面看却成陡峭山峰,

远观近看、俯视仰视,景色各不相同。

始终无法认清庐山全貌,

只因为自己置身在这座深山之中。

注释

横看:从正面观察,"横"读héng,强调视角的平视状态。

岭:连绵的山脉,与"峰"形成形态对比。

不识:不能完整认识,"识"读shí,含辨识、理解双重意味。

缘:因为,表因果关系的连词,读yuán。

此山:特指庐山,暗喻认知困境的具体载体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,途经九江游庐山。此前经历"乌台诗案"的生死考验,诗人对事物的认知更为通透。此诗作于西林寺壁,是《庐山五咏》组诗之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铺陈现象,后两句揭示哲理,符合宋诗"即事明理"的典型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运用"横/侧""远/近""高/低"三组反义词,构建立体观察视角。
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山水诗抒情模式,提出"当局者迷"的认知困境命题。

4. 表现手法:以具体山水喻抽象哲理,意象选择与哲理表达高度契合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"横岭侧峰"的视觉差异,生动诠释了观察角度对认知的决定性影响。苏轼将理学"格物致知"的思维方法诗化,通过庐山景物的多变性,隐喻真理的相对性。末句"身在此山中"的顿悟,既是对前文现象的解释,更是对认知局限的深刻自省,体现宋代文人特有的理性思辨精神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的巧妙在于将哲学命题生活化。诗人不直接说理,而是引导读者跟随他的视线移动:从横侧视角的转换,到远近高低的位移,最后突然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思维空间。"不识"与"只缘"的因果呼应,形成认知闭环。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,正是苏轼"以俗为雅"艺术观的完美实践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苏轼号东坡居士,北宋诗文革新代表,"唐宋八大家"之一。

2. 字词注音:缘(yuán)、横(héng)、识(shí)。

3. 艺术手法:白描手法、哲理入诗、对比修辞。

4. 核心意象:庐山(认知困境的象征)、山岭(观察角度的具象化)。

5. 思想内涵:认识论中的立场局限问题,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横看:__________

(2)缘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从正面观察

(2)因为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"揭示了什么哲理?

答案:说明人受所处位置限制,难以全面客观认识事物,强调跳出局限看问题的重要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题西林壁》与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的观景视角差异。

答案:苏轼诗采用多角度移动观察,强调认知的相对性;王之涣诗固定于高处远眺,突出视野的开阔性。前者重思辨,后者重气象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远近高低各不同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通过四个方位词的排比,构建全息观察视角,为后文哲理作铺垫。平实的语言中暗含严密的逻辑链条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"不识庐山真面目"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更需要警惕"信息茧房"效应。这首诗提醒我们主动突破认知边界,培养多元思维,避免陷入片面认知的困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