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雨霖铃》情景交融手法与高考鉴赏题突破

《雨霖铃》情景交融手法与高考鉴赏题突破

时间:2025-09-15 10:38:02

《雨霖铃》情景交融手法与高考鉴赏题突破

柳永的《雨霖铃》以离别为主题,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抒发,展现了婉约词的典型风格。本文将从文本解读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高考考点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作品,帮助读者掌握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技巧。

雨霖铃·寒蝉凄切

宋·柳永

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

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

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

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

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!

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

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

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

译文

秋蝉叫声凄凉急促,面对长亭时已近黄昏,急雨刚刚停歇。

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却无心饮酒,正留恋不舍时,船上已催促出发。

握着手互相凝视泪眼,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。

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,千里烟波浩渺,暮霭沉沉笼罩着南方的天空。

多情的人自古为离别伤感,更何况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!

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?定是杨柳岸边,晨风轻拂残月当空。

这一别年复一年,良辰美景都形同虚设。

纵然有千万种深情蜜意,又能向谁诉说?

注释

【寒蝉】秋蝉,叫声凄厉。"凄切"形容声音悲凉急促。

【长亭】古代驿站旁供人休息的亭子,常作送别之地。

【都门】京城城门。"帐饮"指设帐饯行,"无绪"即没有心情。

【兰舟】船的美称。"催发"暗示离别在即的紧迫感。

【凝噎】喉咙哽塞说不出话,形容极度悲伤。

【暮霭】黄昏时的雾气。"楚天"泛指南方的天空。

【风情】此处指男女相爱的情意。

创作背景

柳永仕途失意,被迫离开汴京南下。这首词作于仁宗景祐元年(1034年)秋,词人与恋人离别之际。宋代商业发达,文人常有羁旅行役之苦,这种人生体验成为婉约词的重要题材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上阕实写离别场景,下阕虚写别后想象,形成时空转换的立体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白描手法,"执手相看泪眼"等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。

3. 情感表达: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慨,结尾反问句强化孤独感。

4. 意象组合:寒蝉、长亭、烟波等意象构成典型的离别意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雨霖铃》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。上阕"寒蝉凄切"三句,通过听觉、视觉与时间感的交织,营造出浓重的悲秋氛围。词人选取"骤雨初歇"的特殊时刻,既暗示离别无法避免,又以潮湿清冷的触觉强化伤感。下阕"杨柳岸,晓风残月"的想象,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可感的画面,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使全词意境更加深远。

范文二

柳永在词中展现出高超的情感驾驭能力。"执手相看泪眼"的静态描写,比痛哭流涕更具震撼力;"无语凝噎"的留白处理,胜过千言万语的倾诉。结尾"更与何人说"的反问,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世情感。这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表达,正是宋代文人词"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"美学追求的体现。

高考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凝噎(yē)、暮霭(ǎi)、那堪(nǎ kān)、经年

2. 文学常识:婉约派代表作家、慢词开拓者、"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"
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虚实结合、情景交融、意象叠加

4. 思想内涵:羁旅愁思、人生感慨、爱情悲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无绪:__________

(2)经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没有心情

(2)年复一年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通过设想酒醒后的凄凉场景,表达对孤独漂泊的恐惧和对恋人的深切思念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雨霖铃》与李清照《声声慢》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。

答案:相同点:都抒写孤独愁绪,善用意象营造意境。不同点:柳词写离别之痛,侧重空间阻隔;李词写寡居之悲,侧重时间煎熬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多情自古伤离别"在全词中的作用。

答案:由个人体验转向历史思考,拓宽词境深度;"更那堪"递进转折,强化清秋离别的特殊痛苦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"的现代意义?

答案:揭示精神共鸣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,当失去心灵相通的伴侣时,再美好的事物也失去分享价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