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调歌头》原文翻译与苏轼词风考点归纳
本文解析苏轼代表作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并归纳中高考高频考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豪放词风与人生哲思的交融。
原文
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
苏轼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译文
明月何时出现?我举杯询问苍天。
不知天上的宫殿,今夜是哪一年。
我想乘清风飞回天界,又怕琼玉楼阁太高,经不住严寒。
月下起舞清影随人,哪像在尘世辗转?
月光转过朱红楼阁,低洒雕花窗边,照着失眠的人。
月亮不该有怨恨,为何总在离别时变圆?
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,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,此事自古难两全。
唯愿亲人平安长久,相隔千里同赏月华如练。
注释
琼楼玉宇:指月中宫殿,典出《拾遗记》中“仙人居琼楼”。
不胜寒:暗用《列子·汤问》中“高处生寒”典故,隐喻政治境遇的孤危。
婵娟:月光柔美状,南朝谢庄《月赋》有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句,苏轼化用为“共婵娟”。
“转朱阁”三句:以月光移动暗示时间流逝,无眠直抒怀人之苦。
创作背景
熙宁九年(1076年),苏轼任密州知州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。中秋夜独饮时,念及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,借月抒怀,既写仕途失意的孤寂,又显超然达观之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上阕问天探月,虚实相生;下阕望月怀人,情理交融。“归去”与“人间”的矛盾贯穿全篇。
2. 语言艺术:“恐”字写尽进退两难,“转”“低”以动态月光烘托静态愁思。
3. 思想境界:将道家超脱与儒家济世结合,最终以“人长久”的现世温情消解宇宙之问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苏轼以“问月”起笔,打破时空界限,展现豪放词风的浪漫底色。“琼楼玉宇”与“人间”的对比,实为理想与现实的撕扯。结尾“共婵娟”化个人离愁为普世祝愿,境界豁然开朗。张炎《词源》评其“清空中有意趣”,正是此意。
范文二
词中“月”的意象兼具自然之美与哲学之思。“圆缺”象征人生无常,“无眠”暗含政治失意,而“长久”之愿则体现苏轼“随遇而安”的生命智慧。王国维谓“东坡之词旷”,这种超脱并非逃避,而是在认清局限后的主动选择。
考试重点整理
高频字词:阙(què,宫殿)、胜(shēng,承受)、绮(qǐ,雕花)、婵娟(chán juān,月光)。
文学常识:此词为双调九十五字,属中吕调,开创中秋词新范式。
意象分析:“明月”既是思念载体,又是宇宙永恒的象征;“朱阁”“绮户”暗示士大夫身份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不胜寒”中的“胜”。
答案:承受,忍受。
解析:需联系“高处”的政治隐喻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人有悲欢离合”三句的哲理。
答案:揭示世间万物皆不完美的客观规律,体现词人辩证思维与豁达胸襟。
解析:对仗工整,以自然现象类比人生,化伤感为通透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李白《把酒问月》与苏轼此词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李白侧重宇宙神秘性,风格飘逸;苏轼在追问中融入现实关怀,终归人间温情。
解析:两篇虽同用“问月”形式,但宋诗理趣更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