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岳阳楼记》原文翻译与八年级考点梳理

《岳阳楼记》原文翻译与八年级考点梳理

时间:2025-09-23 12:38:01

《岳阳楼记》原文翻译与八年级考点梳理

本文梳理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的文言原文、白话译文及创作背景,重点解析其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,并附中考高频考点与试题答案。

岳阳楼记

宋·范仲淹

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谪守巴陵郡。

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。

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,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。

属予作文以记之。

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

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;

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

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,前人之述备矣。

译文

庆历四年春天,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。

到了第二年,政事顺利百姓和乐,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。

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,扩大它原有的规模,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。

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。

注释

【谪守】贬官出任。谪(zhé):古代官员降职或流放。

【百废具兴】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。具:通"俱"。

【浩浩汤汤】水势浩大的样子。汤汤(shāng):水流大而急。

【横无际涯】宽阔无边。横:广远;际涯:边际。

创作背景

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作此文。时值"庆历新政"失败,范仲淹被贬邓州,借岳阳楼重修之事抒发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政治抱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叙事—写景—抒情—议论"四段式,层层递进。

2. 语言艺术:骈散结合,"衔远山,吞长江"等动词精准传神。

3. 思想内涵:提出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的士大夫精神。

4. 表现手法:通过阴晴两种景象对比,引出"古仁人之心"的议论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岳阳楼记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境界的升华。文章从具体楼阁修建起笔,经洞庭气象渲染,最终落脚于"先忧后乐"的政治宣言。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,将个人情感与天下苍生相连,使写景散文具有了政论高度。"不以物喜"的豁达与"忧其民"的担当形成张力,展现宋代士大夫的精神标高。

范文二

文中"霪雨霏霏"与"春和景明"两段形成强烈对比。前者连用"怒号""排空"等词营造压抑氛围,后者以"翔集""锦鳞"等意象勾勒明丽画卷。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设计,不仅展示描写功力,更暗喻人生境遇的起伏变化,为后文提出超然态度埋下伏笔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谪(zhé)守、霪(yín)雨、霏霏(fēi)、樯(qiáng)倾楫摧

2. 文学常识: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,与欧阳修并称"范欧"

3. 名句默写: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

4. 意象分析:洞庭湖象征胸襟气度,阴晴景象隐喻宦海沉浮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增其旧制:__________

(2)薄暮冥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规模

(2)昏暗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先天下之忧而忧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?

答案: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,强调士大夫应超越个人得失,心系苍生福祉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哲理内涵。

答案:提出超脱外物影响的修养境界,强调人应保持恒定心态,不为环境变化所动摇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岳阳楼记》与《醉翁亭记》的抒情方式。

答案:范仲淹直抒胸臆,议论显豁;欧阳修寓情于景,含蓄委婉。前者重说理,后者重韵味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