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静夜思》重点字词解析与小学语文考点

《静夜思》重点字词解析与小学语文考点

时间:2025-09-20 12:57:01

《静夜思》重点字词解析与小学语文考点

《静夜思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,以简练的语言描绘游子月夜思乡之情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小学考点入手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价值。

原文

《静夜思》

唐·李白
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译文

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,起初以为是地上的白霜。

抬头凝望天上的明月,低头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故乡。

注释

明月光:明亮的月光。“明”字突出月光的皎洁,暗示夜色的静谧。

疑是:误以为是。“疑”字生动表现诗人刹那间的错觉,体现其孤独恍惚的心境。

举头(jǔ tóu):抬头。动作描写自然过渡到情感抒发,展现游子望月的典型姿态。

思故乡:直白点明主题,无需修饰,却饱含深沉的羁旅之愁。

创作背景

李白创作此诗时正值壮年漫游期,长期离乡漂泊。唐代文人多有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的传统,而月夜独处时,乡愁最易涌上心头。诗中“霜”的意象既符合秋夜寒凉的环境特征,又隐喻诗人内心的孤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四句二十字,符合绝句短小精悍的特点。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由实转虚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全诗无一难字,却通过“疑”“举”“低”三个动词串联画面,朴素中见巧思。

3. 情感表达:以月为媒介,将自然景象与思乡之情紧密结合,体现唐人“情景交融”的审美追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静夜思》的魅力在于用最平凡的语言触发最普遍的共鸣。李白避开宏大叙事,仅选取“床前”“明月”“霜”三个意象,便构建出清冷孤寂的意境。第三句“举头”与第四句“低头”形成动作对比,暗含心理挣扎:既渴望借明月寄托乡愁,又因思念太切而不敢久视。这种矛盾心理,正是千百年来游子的真实写照。

范文二

从修辞学角度看,“疑是地上霜”是此诗的诗眼。霜的比喻既写视觉误差,又暗示季节寒冷与心境凄凉的双重含义。明代学者胡应麟评此诗“无意于工而无不工”,正因李白摒弃雕琢,以口语化的表达直击人心。后两句中“明月”与“故乡”的呼应,更形成空间上的张力——明月可望不可即,故乡可想不可归,朴素语言下潜藏巨大的情感冲击力。

关于《静夜思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与读音:举头(jǔ tóu)、疑(yí)、霜(shuāng)。

文学常识:李白被誉为“诗仙”,此诗为五言绝句,创作于盛唐时期。

意象分析:“明月”象征团圆与思念,“霜”暗示孤独与时间流逝。

情感主旨:表达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深切怀念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疑是:__________

(2)举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误以为是

(2)抬头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诗中“低头思故乡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通过动作描写直抒胸臆,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运用错觉描写,以“霜”的寒冷质感强化月夜的清冷氛围,为后文思乡铺垫情感基调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生活实际,谈谈你对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的理解。

答案示例:这两句诗揭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——当人独处异乡时,自然景物常成为思乡的媒介。现代人虽身处网络时代,但对亲情与归属感的渴望从未改变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