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时间:2025-09-21 09:57:02

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本文围绕陆游的七言绝句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展开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解析及考试要点五个维度,全面解读这首南宋爱国诗作的深层意蕴与教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

宋·陆游

三万里河东入海,

五千仞岳上摩天。

遗民泪尽胡尘里,

南望王师又一年。

译文

黄河绵延三万里奔腾入海,

华山高耸五千仞直触苍穹。

沦陷区百姓的泪水在胡骑扬尘中流干,

向南眺望朝廷军队又空等了一年。

注释

三万里河:虚指黄河长度,极言疆域辽阔。"仞"(rèn)为古代长度单位,七尺为一仞。

摩天:迫近天空,典出《后汉书》"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"。

胡尘:借代金兵铁骑扬起的烟尘,暗指异族统治。

王师:指南宋朝廷军队,含正统性判断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绍熙三年(1192年)秋,时年68岁的陆游退居山阴。诗人目睹北方长期沦陷,南宋朝廷偏安一隅,将山河壮丽与遗民苦难并置,形成强烈艺术张力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对仗工整写景,后两句转承叙事,符合绝句"起承转合"范式。

2. 语言艺术:"泪尽"二字凝练沉痛,"又一年"以时间刻度强化绝望感。

3. 思想内涵:国土沦丧之痛与复国无望之愤交织,体现南宋爱国诗典型情感结构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陆游此诗以数字造境独具匠心。"三万""五千"的夸张表述,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。山河越是壮阔,越反衬出"遗民"处境的逼仄。末句"又一年"三字,既是对朝廷不作为的控诉,亦是对时间流逝中希望逐渐消磨的具象化呈现。

范文二

诗中存在双重凝视结构:遗民"南望"的殷切目光,与诗人"北望"的沉痛目光形成对视。这种交叉视角使抒情具有历史纵深感。胡尘与王师的意象对比,构成统治合法性的隐喻判断,体现儒家"华夷之辨"的思想底色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仞(rèn)、摩(mó)、胡尘(hú chén)

2. 文学常识:陆游号放翁,诗作现存九千余首,与杨万里、范成大、尤袤并称"中兴四大家"

3. 艺术手法:夸张修辞、借代手法、时空对照

4. 思想情感:爱国主义、忧患意识、历史批判精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摩天:__________

(2)王师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迫近天空

(2)指南宋朝廷军队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遗民泪尽胡尘里"的情感内涵

答案:通过"泪尽"极写沦陷区百姓的深重苦难,"胡尘"暗示异族压迫的持续,表达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金兵暴行的愤慨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范成大《州桥》在表现遗民情感上的异同

答案:两诗均聚焦遗民期盼,陆诗侧重时间维度上的等待("又一年"),范诗侧重空间维度上的守望("几度移家向汴州")。陆诗意象壮阔,范诗细节真切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本诗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数字运用效果

答案示例:诗中数字既有实指(黄河、华山),又有虚指(苦难程度),通过数量级对比形成心理冲击。这种手法在杜甫"万里悲秋常作客"等诗句中亦有体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