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望庐山瀑布》原文翻译与四年级期末考点

《望庐山瀑布》原文翻译与四年级期末考点

时间:2025-09-09 16:38:01

《望庐山瀑布》原文翻译与四年级期末考点

本文解析李白名作《望庐山瀑布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,并附期末考点整理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文学价值与考试重点。

《望庐山瀑布》

唐·李白

日照香炉生紫烟,

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
飞流直下三千尺,

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译文

阳光照耀香炉峰,蒸腾的云雾如紫烟缭绕。

远远望去,瀑布像一匹白绢悬挂在山前。

湍急的水流从数千尺高处飞泻而下,

令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倾落人间。

注释

香炉:庐山香炉峰,"香炉"一词暗喻山峰如焚香之炉。

紫烟:日光照射云雾形成的紫色光影,"紫"为唐代道教崇尚的祥瑞之色。

挂前川:化静为动的拟人手法,"挂"字赋予瀑布静态画面以动态张力。

三千尺:夸张修辞(唐制一尺约30厘米),强调山势之高。

九天:道教所称天的最高层,此处呼应首句"紫烟"的道教意象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(725年)李白初游庐山时。时年二十五岁的诗人刚离蜀地,正处"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"的壮游期。庐山作为道教圣地,其云雾奇观与李白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高度契合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布局:前两句铺陈远景,后两句聚焦近观,形成由面到点的空间序列。

2. 语言特色:动词"生""挂""落"串联全诗,使静态景物产生流动感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自然奇观的极致描写,体现盛唐文人吞吐天地的气魄。

4. 艺术手法:将道教仙境想象(紫烟、九天)与实地观察完美融合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李白以"银河落九天"的奇喻重构了自然景观。前两句用"生""挂"两个动词完成空间定位,后两句通过数字夸张(三千尺)和神话联想(银河)实现艺术升华。这种将现实观察与超验想象结合的手法,正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。

范文二

诗中隐藏着严谨的视觉逻辑:首句"日照"交代时间,次句"遥看"确定观察距离,第三句"直下"转为仰视视角,末句"落"字完成自上而下的视线流动。四句诗构建起完整的空间坐标系,在28字内实现了多维度的艺术表达。

四年级期末考点整理

重点字词:香炉(xiāng lú)、紫烟(zǐ yān)、九天(jiǔ tiān)

文学常识:李白被称为"诗仙",此诗属七言绝句,创作于盛唐时期

艺术手法:夸张(三千尺)、比喻(银河落九天)、动静结合

核心意象:瀑布象征自然伟力,紫烟暗含道教思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遥看:__________

(2)疑是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从远处观望

(2)仿佛是(表示不确定的判断)

二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飞流直下三千尺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通过夸张手法强调瀑布的雄伟气势,"直下"二字形成视觉冲击力,为下句"银河落九天"的奇幻联想埋下伏笔。

三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通过对庐山瀑布的壮美描写,抒发了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之情,体现了盛唐文人豪迈的胸襟气度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