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蜀道难》原文逐句翻译与高考命题趋势

《蜀道难》原文逐句翻译与高考命题趋势

时间:2025-09-07 16:30:02

《蜀道难》原文逐句翻译与高考命题趋势

本文全面解析李白名篇《蜀道难》,涵盖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鉴赏及高考高频考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雄奇风格与深刻寓意。

原文

蜀道难

李白

噫吁嚱,危乎高哉!

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

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。

尔来四万八千岁,不与秦塞通人烟。

西当太白有鸟道,可以横绝峨眉巅。

地崩山摧壮士死,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。

译文

哎呀呀,多么高峻险要!

蜀道艰难,比登天还难!

蚕丛和鱼凫两位古蜀王,建国事迹多么渺远。

从此以后四万八千年,不与秦地互通人烟。

西面太白山只有飞鸟通道,能够横越峨眉山巅。

山崩地裂壮士牺牲,才有天梯石栈相连。

注释

噫吁嚱(yī xū xī):惊叹词,蜀地方言。

蚕丛、鱼凫:传说中古蜀国开国君主。

四万八千岁:夸张手法,极言时间久远。

太白:秦岭主峰,在今陕西眉县。

地崩山摧:引用五丁开山神话,见《华阳国志》。

创作背景

李白于开元十八年(730年)首次入长安求仕未果,次年沿蜀道返回四川。诗中既包含对蜀地险峻地貌的真实描写,又暗喻仕途艰险的愤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三次重复"蜀道之难"形成主旋律,层层递进展现地理、历史、军事三重艰难。

2. 语言艺术:杂用三、四、五、七、九言句式,配合"噫吁嚱"等感叹词,形成奔放节奏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蜀道艰险,实则抒发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深刻忧虑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李白以"难于上青天"的夸张开篇,立即将读者带入惊心动魄的蜀道奇观。诗中"地崩山摧壮士死"的惨烈画面,既是对古代开山者牺牲精神的礼赞,也暗含诗人对人生征途的悲壮体悟。这种将地理险阻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写法,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。

范文二

诗中"蚕丛及鱼凫"的历史追溯与"朝避猛虎,夕避长蛇"的现实描写交织,形成时空交错的立体结构。李白有意打破《蜀道难》乐府旧题的纪实传统,通过神话想象与个人抒情的结合,创造了具有永恒震撼力的艺术境界。

高考重点整理

高频考点

1. 文学常识:乐府旧题、李白"诗仙"称号、盛唐浪漫主义特征

2. 重点字词:噫吁嚱(yī xū xī)、鱼凫(fú)、巉岩(chán yán)

3. 艺术手法:夸张(四万八千岁)、用典(五丁开山)、反复(蜀道之难)

4. 意象分析:鸟道(极言险窄)、天梯(人工开凿之险)

重点试题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不与秦塞通人烟:__________

(2)可以横绝峨眉巅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关中地区

(2)横渡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"在全诗中的作用?

答案:作为全诗主旋律反复出现,既强化蜀道艰险的客观描写,又暗喻人生仕途的艰难,体现李白豪放中见沉郁的风格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蜀道难》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的送别情感差异。

答案:李白诗充满夸张想象和激昂情绪,王维诗则含蓄内敛;前者借蜀道艰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,后者通过"西出阳关"的意象展现深沉牵挂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"蜀道之难"的典故论证"克服困难需要勇气"的观点?

答案示例:李白笔下"地崩山摧壮士死"的开拓精神证明,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,唯有发扬"五丁开山"的勇气,才能实现"天梯石栈相钩连"的突破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