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塞下曲·其二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卢纶的边塞诗《塞下曲·其二》,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展开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壮烈情怀与历史背景。
原文
塞下曲·其二
唐·卢纶
林暗草惊风,将军夜引弓。
平明寻白羽,没在石棱中。
译文
幽暗的树林中,野草突然被疾风吹动。
将军在夜色里拉开弓箭。
天亮时去寻找射出的白羽箭,
发现箭镞已深深嵌入石棱中。
注释
林暗草惊风:以环境渲染紧张氛围,"惊"字拟人化表现风声骤起。
将军夜引弓:"引弓"为拉弓动作,展现将军的机警与果决。
白羽:箭尾的白色羽毛,代指箭矢。
石棱(léng):岩石的棱角,暗用李广射虎典故。
创作背景
卢纶身处中唐藩镇割据时期,曾入幕边关。此诗为《塞下曲》组诗第二首,借汉代名将李广事迹,反映当时将士的戍边生活。组诗原有六首,多描写边塞军旅场景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悬疑-揭晓"的叙事结构,前两句设疑,后两句解谜。
2. 语言艺术:"惊""没"等动词精准有力,白描手法呈现画面感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夸张的细节描写,歌颂戍边将士的勇武精神。
4. 用典手法:暗合《史记》李广射虎故事,增强历史厚重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以二十字构建完整叙事。开篇"林暗"二字即营造压抑氛围,"惊风"更添肃杀之气。将军夜间警觉拉弓的剪影,与次日发现的入石箭矢形成戏剧性对照。诗人不直接描写将军武艺,而以箭入石的夸张细节,侧面烘托其神力。这种留白手法,比直述更具艺术张力。
范文二
卢纶巧妙化用《史记》典故却不露痕迹。李广误将巨石认作猛虎而射箭入石的故事,在此转化为真实的戍边场景。石棱的坚硬与箭镞的深入形成强烈对比,既体现戍边环境的险恶,又暗喻将士们面对困境时的顽强意志。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正是盛唐边塞诗的艺术精髓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卢纶为"大历十才子"之一,此诗属边塞诗题材。
关键字词:引弓(拉弓)、白羽(借代修辞)、石棱(léng)。
艺术手法:侧面烘托、典故化用、细节描写。
意象分析:"林暗""惊风"构成险恶环境意象,"白羽"象征戍边将士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引弓:__________
(2)没:__________
答案:
(1)拉开弓
(2)嵌入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军事动作术语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没在石棱中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有何作用?
答案:夸张手法。通过箭入岩石的夸张描写,突出将军武艺高超,增强艺术感染力。
解析:边塞诗常用夸张突显人物形象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昌龄《出塞》在表现戍边主题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均歌颂将士英勇。异:卢诗通过具体事件侧面描写,王诗直接抒情议论。
解析:注意盛唐与中唐边塞诗的风格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