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题西林壁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《题西林壁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时间:2025-09-14 11:57:02

《题西林壁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以庐山为喻,揭示“当局者迷”的深刻哲理,是宋代哲理诗的典范之作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考试要点。

原文

题西林壁

宋·苏轼

横看成岭侧成峰,

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

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译文

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,从侧面看却成了险峻山峰,

远观近望、俯视仰视,景象千变万化。

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,

只因为自己身处山峦之中。

注释

横看:从正面观察。“横”指与视线垂直的方向。

岭:连绵平缓的山脉,与“峰”形成对比。

缘:因为,表因果关系。

艺术表现:前两句通过视角转换展现庐山的多面性,后两句以议论点明哲理,语言平实却蕴含辩证思维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由黄州贬所调任汝州,途经庐山时游历十余日,题诗十余首。此诗为最后一首,写于西林寺墙壁,标志着他对庐山之游的总结与哲思升华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议论,形成“景—理”递进。

2. 语言:用词简练,“横”“侧”“远近高低”精准概括观察角度。

3. 思想:揭示认知的局限性,强调跳出主观立场才能把握真相。

4. 艺术特色:以小见大,借山水阐发普遍哲理,体现宋诗“理趣”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苏轼以庐山为喻,将哲学思考融入日常观察。前两句通过视角变换展现庐山的形态差异,暗示认知的多元性;后两句直指人类认知的困境——身处局中必然受限。全诗未用典故,却因深刻的思辨性成为哲理诗标杆。明代杨慎评其“得禅家三昧”,正是对其超脱立场的肯定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的巧妙在于“立象以尽意”。诗人不直接说理,而是先构建庐山的立体形象:横看、侧看、远近高低的不同景象,构成认知的“矛盾集合”。当读者沉浸于画面时,末句陡然转折,点破“身在其中”的认知盲区。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路径,体现了苏轼“随物赋形”的创作理念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解释:“横看”(从正面)、“缘”(因为)。

2. 文学常识:苏轼,北宋豪放派代表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。

3. 意象分析:庐山象征复杂事物,“山中”暗指主观立场。

4. 哲理核心:客观认识需超越自身局限,与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的“高度决定视野”形成对比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横看:__________

(2)缘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从正面观察

(2)因为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后两句诗揭示了什么哲理?

答案:说明人因身处事物内部而难以全面认识真相,强调客观立场的重要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题西林壁》与陆游《游山西村》的哲理表达差异。

答案:苏轼诗强调跳出局限,陆游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则表现逆境中的希望,前者重认知方法,后者重人生态度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表现力。

答案:通过空间维度变化,展现庐山形态的丰富性,为后文“不识真面目”埋下伏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