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本文解析李白名作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和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离别之情与盛唐气象,并提供相关考试要点与试题分析。
原文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唐·李白
故人西辞黄鹤楼,
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孤帆远影碧空尽,
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译文
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,
在柳絮如烟的三月顺江东下去往扬州。
孤船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,
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向天边奔流。
注释
故人:老朋友,指孟浩然。
西辞:因黄鹤楼在扬州之西,故称"西辞"。
烟花:形容柳絮纷飞,繁花似锦的春景。
孤帆:单独的一艘船。
碧空尽:消失在蓝色的天边。
天际流:流向天边。
创作背景
开元十八年(730年)春,李白在江夏送别孟浩然。当时孟浩然将赴广陵(今扬州),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。李白时年30岁,正值壮年游历时期,而孟浩然已42岁,是当时著名的隐士诗人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叙事,后两句写景,由近及远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特色:用词精炼,"烟花"二字点明时节,"孤帆"突出离别之感。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景,实则寄情,通过长江的永恒反衬人生的聚散无常。
4. 艺术手法:运用白描手法,以景结情,意境开阔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李白此诗以送别为主题,却不着一个"愁"字。首句点明送别地点,次句交代时令和去向。后两句纯用景物描写,孤帆渐远,唯见江流,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惜别之情。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壮阔的自然景象中,使离别的伤感升华为对人生聚散的哲思。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,正是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。
范文二
诗中"烟花三月"四字,历来为人称道。它不仅点明时令,更营造出迷离梦幻的意境。扬州在当时是繁华都市,用"烟花"形容,既写实又写意。后两句中,"孤帆"与"长江"形成大小对比,"尽"与"流"构成动静对照。这种艺术处理,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,又体现了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。全诗虽只有28字,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辞(辞别)、烟花(形容春景)、孤帆(单独的一艘船)
2. 文学常识: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。
3. 知识要点:此诗是送别诗中的名篇,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。
4. 意象意境:诗中"孤帆""长江"等意象,营造出开阔深远的意境。
5. 艺术特色: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情景交融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西辞:__________
(2)烟花:__________
答案:
(1)向西辞别
(2)形容柳絮纷飞,繁花似锦的春景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,以及面对浩瀚长江时的无限怅惘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。
答案:李白诗情感含蓄,通过景物描写寄托离别之情;王维诗情感直露,"劝君更尽一杯酒"直接表达惜别之意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烟花三月下扬州"的艺术特色。
答案:此句用"烟花"形容春景,意象优美,既点明时令,又暗示扬州的繁华。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孤帆远影碧空尽"中"尽"字的表达效果?
答案:"尽"字既写出船影消失的过程,又暗示诗人久久伫立凝望的状态,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离别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