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时间:2025-09-18 09:00:02

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以鸿雁踏雪为喻,抒写人生无常的哲思,兼具宋诗理趣与个人情感。本文提供逐句翻译、典故解析及中高考高频考点梳理。

原文

和子由渑池怀旧

宋·苏轼

人生到处知何似?

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
泥上偶然留指爪,

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
老僧已死成新塔,

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
往日崎岖还记否,

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
译文

人生漂泊像什么景象?

该像鸿雁掠过雪地。

雪泥偶留爪痕浅浅,

鸿雁远去哪管方向。

老僧圆寂只剩灵塔,

颓壁难寻当年诗行。

可记当年渑池跋涉,

路遥人疲驴鸣凄凉。

注释

飞鸿踏雪泥:典出《景德传灯录》,喻人生痕迹转瞬即逝。

指爪(zhǎo):鸿雁爪印,象征短暂存在。

新塔:僧人火化后建塔藏骨,暗示物是人非。

坏壁:残破墙壁,与“旧题”形成时空对照。

蹇驴(jiǎn lǘ):跛足驴,映射仕途困顿。

创作背景

嘉祐六年(1061),苏轼赴凤翔任职途经渑池,忆及五年前与弟苏辙(子由)同赴汴京应试时借宿僧舍往事。老僧奉闲已逝,当年题壁诗湮灭,触发人生无常之叹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四句设喻说理,后四句叙事怀旧,理趣与抒情交融。

2. 语言艺术:“雪泥鸿爪”成为经典意象,白话句式保留古诗韵律。

3. 思想内涵:超越传统怀旧诗的伤感,以哲思透视生命本质。

4. 情感表达:兄弟情深藏于字间,“蹇驴”暗含对仕途的隐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苏轼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哲理具象化。雪泥鸿爪的比喻,既写实又写意,雪地爪痕清晰可感,而鸿雁远去的姿态又暗示痕迹的必然消逝。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,使“人生无常”的古老命题获得新鲜表达。后四句转入具体回忆,老僧新塔与坏壁旧题构成双重对照,时间的力量被具化为可见的废墟。

范文二

诗中暗含两重时间维度:当下的怀旧与往昔的艰辛。“路长人困蹇驴嘶”七字,以声画结合的方式重现当年场景。驴的嘶鸣既是实写,又象征寒门士子的奋斗悲歌。苏轼将个人经历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,这种以小见大的能力,正是宋诗“理趣”的典范表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高频考点

1. 字词注音:蹇(jiǎn)驴、指爪(zhǎo)

2. 典故溯源:“雪泥鸿爪”出自禅宗典籍,需结合佛教无常观理解

3. 意象分析:鸿雁(漂泊)、雪泥(短暂)、坏壁(时光流逝)

4. 情感主旨:表面怀旧,实为对人生确定性的哲学思考

5. 表现手法:比喻说理、今昔对比、以景结情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那复:__________

(2)无由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哪里还会

(2)无从,没有办法

解析:注意唐宋诗词中复音词的特定含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”表达了怎样的哲理?

答案:人生留下的痕迹具有偶然性,生命本质是不断向前的流动过程。

解析:需结合禅宗“无住”思想理解苏轼的流动性生命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在生命观上的差异。

答案:白诗“野火烧不尽”强调生命的顽强延续;苏诗侧重生命痕迹的偶然性与短暂性,更具哲学思辨色彩。

解析:注意唐代生命意识与宋代理性精神的区别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“雪泥鸿爪”的意象理解现代人的数字足迹?

答案示例:社交媒体痕迹如同雪泥爪印,既记录存在又转瞬被淹没,提醒人们超越对“留痕”的执念。

解析:古诗新解需把握意象本质,避免牵强附会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