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望》原文翻译与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
《春望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,通过描绘战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,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解析,并梳理中考古诗高频考点。
原文
春望
杜甫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译文
国家残破,山河依旧;
春日长安,草木丛生。
感伤时局,见花落泪;
怨恨离别,闻鸟惊心。
战火已延续三个月,
一封家书珍贵如万金。
白发越搔越稀疏,
几乎无法插住发簪。
注释
国破山河在:国都沦陷,山河依旧。“破”指长安被叛军占领。
城春草木深:春日城中草木茂盛,暗指人烟稀少。
感时花溅泪:因时局动荡,连花开也令人落泪。“溅”读jiàn,意为迸溅。
恨别鸟惊心:鸟鸣声勾起离乱之痛。“惊心”强调内心震动。
烽火连三月:战火持续不断。“烽火”代指战争。
家书抵万金:家信珍贵难求。“抵”意为值。
浑欲不胜簪:白发稀疏,难以束发。“簪”读zān,古代束发用具。
创作背景
公元757年,安史叛军攻陷长安,杜甫被困城中。目睹都城残破、民生凋敝,他写下此诗,既痛心国家命运,又担忧家人安危。此时诗人46岁,饱经战乱,忧愤交加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叙事寄慨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:凝练沉郁,“溅泪”“惊心”以拟人手法强化情感。
3. 思想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,体现“诗史”特质。
4. 艺术特色:对比手法(“国破”与“山河在”)、细节描写(搔白头)增强感染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乱世中的生命悲歌
《春望》以“国破”开篇,奠定全诗沉痛基调。草木疯长反衬人迹罕至,花鸟本为悦目之物,却因战乱成为催泪惊心的符号。后四句转向个体体验,“家书抵万金”道尽乱世亲情之珍,“白头不胜簪”以衰颓之态隐喻时代苦难。杜甫将宏大历史与微观细节交融,成就了这首“一字一泪”的杰作。
范文二:对比艺术与情感张力
诗中处处可见对比:山河永恒与国都沦陷、春景繁荣与民生凋敝、花开鸟鸣与诗人泣血。这种反差不仅强化了悲剧色彩,更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。末联“搔短白发”的具象描写,将抽象的忧思转化为可感的画面,令读者直观体会诗人“穷年忧黎元”的赤子之心。
关于《春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
烽火(fēng huǒ)、不胜簪(bù shèng zān)、溅泪(jiàn lèi)
2. 文学常识
杜甫,字子美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代表作“三吏”“三别”,诗风沉郁顿挫。
3. 意象分析
“草木深”象征荒凉,“烽火”代指战争,“白头”暗示忧思过度。
4. 主旨归纳
通过描绘战乱春景,表达忧国思家之情,反映安史之乱的社会苦难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城春草木深:__________
(2)家书抵万金:__________
答案:
(1)茂盛 (2)值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以乐景写哀情,通过花鸟意象反衬诗人因国破家亡产生的极度悲恸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夸张手法突出战乱中亲情的珍贵,“连三月”强调时间之长,“抵万金”凸显家书之难得,语言质朴而情感浓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