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狗》郭沫若作品精选原文赏析
引导语:本文剖析郭沫若代表作《天狗》中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与多维解析,展现新诗革命的艺术突破。
原文
《天狗》
郭沫若
我是一条天狗呀!
我把月来吞了,
我把日来吞了,
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,
我把全宇宙来吞了。
我便是我了!
译文
我是一条吞噬万物的天狗!
我吞没了月亮,
我吞没了太阳,
我吞没所有星辰,
我吞没整个宇宙。
此刻我才成为真正的自我!
注释
天狗:中国神话中吞食日月的神兽,象征破坏与新生双重力量。
吞:动词的重复使用形成排山倒海之势,展现主体意识的觉醒。
全宇宙:夸张手法体现个体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,具有泛神论色彩。
我便是我:通过吞噬行为完成自我确证,体现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诉求。
创作背景
1920年郭沫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,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潮期。诗人受惠特曼《草叶集》自由诗体影响,将现代科学认知与神话意象结合,呼应《女神》诗集"火山爆发式"的抒情风格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五组"我"字开头的排比句,形成螺旋上升的张力结构
2. 语言创新:打破格律束缚,以口语化呐喊实现情感爆破
3. 思想内核:通过神话原型重构,表达摧毁旧秩序、建立新世界的时代呼声
4. 艺术手法:将科学宇宙观(星球意象)与原始崇拜(天狗图腾)熔铸为现代诗语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天狗》的震撼力在于将破坏欲转化为创造性能量。诗中连续七个"吞"字构成吞噬性节奏,这种语言暴力实则是对封建礼教的彻底解构。当诗人宣称"我便是我了"时,已完成从自然物到主宰者的身份蜕变,这种自我膨胀的书写方式,正是五四青年挣脱枷锁的精神写照。
范文二
郭沫若巧妙改造神话符号赋予现代意义。天狗食月的灾异传说被转化为个性解放的宣言,日月星辰的宇宙秩序在此遭遇诗性重构。这种"泛神论"表达与歌德《普罗米修斯》异曲同工,通过僭越神权的姿态,确立现代人的主体地位,彰显新诗革命的先锋性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本诗选自《女神》诗集,代表中国新诗奠基期的自由体实验
2. 核心意象:天狗(破坏/创造)、吞噬(变革手段)、宇宙(旧秩序象征)
3. 艺术特色:排比句式、口语化抒情、神话原型现代化
4. 思想价值:反映五四时期个性解放与反封建的激进思潮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我把全宇宙来吞了"中"吞"的修辞效果
答案:通过暴力动词的夸张使用,象征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,体现决绝的革命姿态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我便是我了"的思想内涵
答案:宣告经过破坏后获得新生,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,彰显个性解放精神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天狗》与胡适《鸽子》在形式创新的异同
答案:同属白话新诗,《天狗》侧重情感宣泄的自由体,《鸽子》追求说理明晰的散文化,体现新诗发展的多元路径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天狗》谈谈五四精神在当代的价值
答案示例:诗中破除桎梏的勇气仍具启示,当代青年仍需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,但需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