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》什么意思全诗出处赏析

《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》什么意思全诗出处赏析

时间:2025-09-19 16:00:03

《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》全诗出处赏析

杜甫《赠李白》一诗以豪放悲慨的笔触,刻画了李白狂放不羁的形象,暗含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背景解析,揭示诗中“痛饮狂歌”背后的时代悲剧与文人精神。

原文

《赠李白》·杜甫

秋来相顾尚飘蓬,

未就丹砂愧葛洪。

痛饮狂歌空度日,

飞扬跋扈为谁雄?

译文

深秋重逢时,你我仍如飘飞的蓬草般漂泊无定。

求仙炼丹未成,愧对葛洪这样的得道高人。

终日痛饮高歌,虚掷光阴。

这般桀骜不羁,又是为谁逞英雄?

注释

飘蓬:喻指漂泊无依的生活。蓬草随风飘散,杜甫以此自况与李白的境遇。

丹砂:道教炼丹的原料,暗指李白求仙访道的志向。

葛洪:东晋道教名家,此处借指修道有成的隐士。

飞扬跋扈:形容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情,原含贬义,杜甫化用为对友人性格的慨叹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天宝四载(745年)秋,杜甫与李白在山东重逢。时李白被赐金放还,政治理想破灭;杜甫困守长安,仕途失意。二人同病相怜,诗中既写李白,亦暗含自伤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写漂泊与求仙的失败,后两句转向对狂放生活的诘问,四句层层递进。

2. 语言:以“痛饮”“狂歌”等激烈词汇强化情感,末句反问收束,余味悠长。

3. 思想:表面写李白,实则揭示盛唐文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杜甫此诗以“飘蓬”起笔,奠定全诗悲凉基调。李白一生追求“寰区大定,海县清一”的政治抱负,却终成泡影,只能以狂饮高歌麻痹自我。诗中“空度日”“为谁雄”两问,既是对友人命运的痛惜,亦是对时代压抑英才的控诉。杜甫以简练二十八字,勾画出盛唐华丽帷幕下的文人悲剧。

范文二

“飞扬跋扈”四字堪称诗眼。李白曾自诩“我本楚狂人”,其傲岸性格与世俗格格不入。杜甫却敏锐指出:这种狂傲在政治黑暗中毫无意义。诗中“愧葛洪”暗含深意——求仙不成,济世无门,双重失落下的狂放,实为绝望的宣泄。末句的反问,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知识分子集体困境的反思。

关于《赠李白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飘蓬(piāo péng,比喻漂泊)、跋扈(bá hù,原指专横,诗中化用为狂放)。

2. 文学常识:此诗属七言绝句,是杜甫“沉郁顿挫”风格与李白豪放形象的独特结合。

3. 意象分析:“丹砂”“葛洪”象征道教追求,“秋”“蓬”暗示人生萧瑟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未就:__________

(2)跋扈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未能达成

(2)狂放不羁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诗中“痛饮狂歌空度日”反映了李白怎样的生存状态?

答:通过放纵行为掩饰政治失意的苦闷,表现盛唐文人理想幻灭后的精神困境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杜甫《赠李白》与李白《将进酒》中的“狂饮”意象差异。

答案:杜甫笔下的痛饮充满无奈,是悲剧性的宣泄;李白《将进酒》中的豪饮则带有及时行乐的旷达,更具主动色彩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飞扬跋扈为谁雄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以反问句式强化情感冲击力,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勾连,使诗意超越个体而具有普遍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