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
《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
时间:2025-09-05 19:00:02

《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
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以细腻笔触描绘秋日闺怨,通过红藕、玉簟、兰舟等意象,抒写离愁别绪与孤独心境。本文解析词作语言艺术与情感内核,并附鉴赏范文与考点梳理。

原文

《一剪梅》 宋·李清照

红藕香残玉簟秋。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

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
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

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
译文

红莲凋谢,竹席沁凉,已是深秋。轻轻解开绸裙,独自登上小舟。

谁能从云端寄来书信?雁群飞回时,月光洒满西楼。

花儿兀自飘落,河水兀自流淌。同一种相思,化作两地的忧愁。

这般情思无法排遣,刚从眉间消散,又涌上心头。

注释

红藕香残:红莲香气消散,暗喻时光流逝。

玉簟(diàn)秋:竹席生凉,点明秋意。

兰舟:木兰木制的小船,象征孤独远行。

锦书:书信美称,典出《晋书》窦滔妻织锦回文诗。

雁字:大雁飞行排成“一”或“人”字,古有鸿雁传书之说。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,丈夫赵明诚宦游在外。词人借秋景抒写独居寂寞,将夫妻分离的无奈与思念凝练为千古绝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上阕写景叙事,下阕直抒胸臆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:善用叠字(“自飘零”“自流”)与对仗(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),音律婉转。

3. 思想:突破传统闺怨题材,强调双向情感共鸣。

4. 艺术:以“眉头心头”的递进描写,具象化不可见之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词人以“红藕香残”起笔,通过嗅觉与触觉的联动,构建秋日萧瑟意境。“独上兰舟”的“独”字,既是动作的孤立,更是心境的投射。下阕“花自飘零水自流”运用自然意象的永恒流动,反衬人事无常,最终以“眉头心头”的循环收束,形成情感闭环。

范文二

“云中谁寄锦书来”一句,将期待与失望并置。大雁、明月等传统意象被赋予新解:雁阵非为传书,月光徒增寂寥。词人巧妙化用典故却不着痕迹,如“锦书”暗含苏蕙故事,而“两处闲愁”则跳脱性别局限,体现宋代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。

关于《一剪梅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玉簟(diàn)、罗裳(cháng)、锦书(jǐn shū)。

2. 文学常识:李清照属婉约派,此词为双调小令,押平声韵。

3. 意象分析:红藕(凋零)、兰舟(孤独)、雁字(离别)。

4. 意境特征:清冷寂寥与缠绵悱恻交织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轻解:__________

(2)无计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轻轻脱下

(2)没有办法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此情无计可消除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体现相思之情的深刻与不可控,强调愁绪的顽固性与反复性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动作与心理的瞬间转换,将抽象情感具象化,形成空间位移感,增强表现力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代生活,谈谈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揭示情感联结超越物理距离的普遍性,适用于当代异地恋、亲情分隔等社会现象分析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