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》全诗出处与赏析
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以白描手法展现田园生活的宁静质朴,其中"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"二句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意象。本文将从文本解读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角度全面解析这首田园诗代表作。
原文
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
陶渊明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译文
自幼没有迎合世俗的气质,天性热爱山林。
错误地陷入官场罗网,虚度近三十年光阴。
笼中鸟眷恋旧日山林,池中鱼思念原来深潭。
在南郊开垦荒地,保持愚拙回归田园。
住宅周围十余亩地,八九间茅草屋舍。
榆柳树荫覆盖后檐,桃李排列堂前。
远处村落依稀可见,袅袅炊烟轻柔飘荡。
深巷传来犬吠声声,桑树梢头公鸡啼鸣。
庭院没有世俗烦扰,静室充满安闲时光。
长久困在官场牢笼,终于重返自然怀抱。
注释
【适俗韵】适应世俗的气质。韵:气质风度。
【尘网】指官场。陶渊明将仕途比作束缚自由的罗网。
【羁鸟】笼中之鸟。与下句"池鱼"共同构成比喻囚禁状态的意象群。
【守拙】保持愚直本性。拙:与官场机巧相对立的质朴品格。
【暧暧】光线昏暗貌。描绘黄昏时分村落远景的朦胧美感。
【依依】轻柔飘荡貌。形容炊烟袅袅的动态视觉效果。
【虚室】静室。语出《庄子·人间世》"虚室生白",喻心境澄明。
创作背景
晋安帝义熙元年(405年),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,彻底归隐。这组诗作于归田次年,时年四十二岁。东晋末年政局动荡,门阀制度森严,诗人经历"五仕五隐"的挣扎后,最终选择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田园生活。诗中所写景物皆为其浔阳柴桑故居实景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全诗采用"今-昔-今"的环形结构,以"性本爱丘山"起笔,经仕途反思,终以"返自然"收束,形成完整的情感闭环。
2. 意象体系:构建"羁鸟/池鱼"与"狗吠/鸡鸣"的对比意象群,前者象征官场束缚,后者代表田园自由,形成强烈艺术张力。
3. 语言艺术:善用叠词"暧暧""依依"增强画面感,动词"吠""鸣"以声衬静,体现"有声之静"的美学境界。
4. 思想内核:通过空间对比(尘网/园田)、时间对比(三十年/余闲),表达对道家自然哲学的深刻体认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"二句,历来被视为田园诗的经典意象。从艺术表现看,诗人选取乡村最常见的生活场景,通过声音描写反衬环境宁静。深巷犬吠暗示村落布局疏朗,桑树鸡鸣展现家禽的自然状态,共同构成有机的田园生态系统。这种白描手法摒弃了辞藻雕琢,却达到"豪华落尽见真淳"的艺术境界。从哲学层面看,鸡犬之声象征着不受人为干预的自然秩序,与官场的虚伪矫饰形成尖锐对比,体现了诗人"复得返自然"的生命追求。
范文二
陶渊明在诗中构建了两个对立的世界:前六句写"尘网"世界的异化体验,后十句写田园世界的本真存在。"羁鸟""池鱼"的比喻充满痛感,暗示官僚体制对人性的扭曲;而"榆柳""桃李"的植物意象则展现自然的亲和力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空间描写技巧:由"南野际"的广角镜头,渐次推进到"方宅""草屋"的中景,最终定格于"狗吠""鸡鸣"的声画特写。这种由远及近、由静到动的描写顺序,艺术地再现了诗人逐渐融入田园生活的心理过程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,此诗为其代表作;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典故出处。
2. 重点字词:适俗韵(yùn)、暧暧(ài)、依依(yī)、守拙(zhuō)、虚室(xū)。
3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对比结构、意象群运用、动静结合的表现方式。
4. 思想内涵:对自然本真的追求、对官场异化的批判、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。
5. 名句赏析:"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"的意境营造与哲学意味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守拙:__________
(2)暧暧:__________
答案:
(1)保持质朴本性
(2)昏暗朦胧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抒发了摆脱官场束缚的解脱之感,表达了对回归自然生活的由衷喜悦,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在田园描写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都善于捕捉典型田园意象,营造宁静意境。不同点:陶诗侧重生活场景白描,体现劳动体验;王诗偏重山水光影刻画,充满禅意。陶诗质朴自然,王诗空灵唯美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"的艺术表现。
答:运用比喻修辞,以"羁鸟""池鱼"自况,形象表现官场束缚下的压抑感;"恋""思"二字强化情感张力;"旧林""故渊"象征精神家园,为后文归田埋下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