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【唐】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全诗原文、注释和赏析

【唐】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全诗原文、注释和赏析

时间:2025-09-14 10:19:02

【唐】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全诗原文、注释和赏析

引导语: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以细腻笔触描绘早春西湖的生机盎然,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心境。本文提供全诗原文、逐句翻译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钱塘湖春行

【唐】白居易
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
译文

从孤山寺北漫步到贾亭西侧,春水初涨与低垂的云幕相连。

几只黄莺争抢向阳的树枝,谁家燕子正衔着湿润的春泥。

缤纷野花渐渐令人目不暇接,嫩绿春草刚能遮没马蹄痕迹。

最留恋湖东景致总也走不够,绿柳掩映下的白色沙堤最是醉人。

注释

【孤山寺】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古寺,南朝所建。

【贾亭】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亭台,已湮没。

【云脚低】雨前云层贴近水面,古称"云脚"。

【争暖树】"争"字拟人化,表现莺鸟对阳光的渴望。

【没马蹄】"没"读mò,暗示诗人骑马游春的雅兴。

【白沙堤】即白堤,误传为白居易所建,实为前朝古迹。

创作背景

长庆三年(823年)春,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次年。经历政治挫折后,诗人将心力倾注于民生水利与自然审美。此诗作于巡视西湖堤坝时,既记录工程成效,更流露对江南春色的沉醉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移步换景手法,从孤山寺到白堤,空间转换自然流畅。

2. 语言艺术:"争""啄""迷"等动词精准传神,赋予景物动态生命力。

3. 意象组合:莺燕、花草、杨柳等意象构成有机整体,强化春天气息。

4. 情感表达:尾联直抒胸臆,"最爱""行不足"凸显流连忘返之情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"渐欲""才能"二词尤见功力。野花不是突然绚烂,而是"渐欲"迷人;春草并非茂密,仅"才能"没蹄。这种渐进式描写符合自然规律,也暗合诗人细致观察的过程。白居易摒弃宏大叙事,用微观视角捕捉生命萌动的细节,体现其"文章合为时而著"的创作主张。

范文二

颔联"争暖树"与"啄春泥"形成巧妙对照。黄莺争抢的是现成温暖,燕子却主动衔泥筑巢。一动一静之间,既展现生物习性差异,又暗含人生哲理。这种观察的深度,源于诗人外放地方后对市井百态的体悟,将世俗生机融入自然画卷。

关于《钱塘湖春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没(mò)马蹄、云脚低、行不足

2. 文学常识:白居易"新乐府运动"主张、七律基本格律

3. 意象分析:早莺新燕象征新生,浅草暗含早春时令

4. 意境特征:清新明丽中见生活情趣,体现中唐山水诗转型

5. 艺术手法:移步换景、视听结合、拟人化描写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云脚低:__________

(2)行不足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雨前云层接近水面

(2)游玩不够尽兴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尾联"最爱湖东行不足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:直抒对西湖春色的无限留恋,体现诗人摆脱政治烦恼后,在自然中获得心灵慰藉的人生态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》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

答:同:都采用移步换景;异:白诗侧重全景式铺陈,杜诗聚焦特写镜头。白诗冷静观察,杜诗情感外露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"的艺术表现

答:通过视觉与触觉通感,"渐欲"表现花期动态,"才能"突出草初生长。野花浅草的层次感,精准捕捉早春特征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诗中观察自然的方式对现代人有何启示?

答:启示我们放慢脚步,用细腻感知代替功利性观赏。在快节奏生活中,重建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