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古诗精选:古人笔下的冬日意境与诗情画意
当立冬的寒风吹落最后一片秋叶,古人的墨痕在素笺上洇开一片冰霜世界。从白居易炉火旁的闲适,到陆游戍楼边的孤寂,诗人们以笔为刃,剖开冬日的凛冽与温存。这些诗行既是节气的注脚,更是中国人对时序更迭的哲学凝视——在万物敛藏的时节,文字反而绽放出最灼热的光芒。
1、《早冬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    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    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    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    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白居易以江南初冬为画布,勾勒出反常的温煦图景。"似春华"三字颠覆传统冬日的萧瑟意象,霜轻草茂、日暖沙干的细节,展现立冬时节特有的矛盾美感。老柘黄叶与寒樱白枝的并置,暗含生命轮回的禅意。尾联突然转入对闲适生活的向往,五马高官的身份反成束缚,这种反差正是中唐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中特有的精神投射。全诗以明快笔调包裹深沉感慨,体现白诗"老妪能解"背后的精微构思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    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    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    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    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将立冬的物理寒意与精神暖意熔于一炉。前四句极写居所逼仄与节气更迭,"授衣月"典出《诗经》,暗含对上古淳朴民风的追慕。炭火按寸积攒、棉被用铢称量的细节,既是贫困生活的实录,更是宋人"格物致知"精神的体现。末二句突然振起,以颜回"陋巷"自况,展现理学熏陶下士人安贫乐道的生命态度。全诗在方寸之间经营乾坤,窄小空间与广阔胸襟的张力,恰是南宋文人面对家国困境时的精神写照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    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    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捕捉立冬前最后的秋光,构建出富有哲学意味的视觉寓言。清霜冷絮与满阶红叶形成触觉与色彩的强烈碰撞,"尽扫"二字拟人化西风,凸显季节更替的暴力美学。菊花的出现扭转了颓势,"不负秋"三字赋予植物以人格,既是重阳文化的延续,更是士人气节的象征。这种将物候人格化的手法,源自屈原"香草美人"传统,在宋代理学"观物察己"的思想背景下获得新解。二十八字的微型叙事里,包含着对忠诚与坚守的礼赞。
4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    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    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以画家眼光经营立冬意象。细雨与木叶构成朦胧水墨,"半青黄"的精准捕捉,展现物候过渡的微妙时刻。"小春"指农历十月,梅花意象的提前介入,打破线性时序,在视觉、嗅觉维度重构空间。这种"错季描写"手法,既符合江南实际气候特征,又暗含"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"的生命期待。元诗特有的清丽淡远,在此化作对时间褶皱的诗意勘探,比宋诗更多一分超脱,比明诗更添些许空灵。
5、《立冬日野外行吟》
释文珦〔宋代〕
    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
    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
    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
    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
诗僧笔下的立冬充满禅机与画意。"天水清相入"五字写尽冬日澄澈,阴阳二气在"始交"中完成宇宙节律的转换。饮虹、宿雁的意象组合,将自然现象玄妙化,虹霓饮海、雁阵栖塘的奇幻想象,暗合道家"万物负阴而抱阳"之理。末联月下叩松门的场景,既实写山居生活,又象征"敲开心门"的佛家顿悟。全诗在山水行走间参悟天地大道,体现宋代禅诗"不离世间觉"的特质,较之王维的空寂,更多人间烟火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