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诗句精选:那些温暖又清寒的冬日诗意
当立冬的薄霜悄然覆上枯草,北风开始吟诵冬的序章。古人以诗为笔,勾勒出这个节气独有的清寒与温情——炉火映窗的暖意、万物敛藏的哲思、羁旅思乡的愁绪,皆在平仄间凝成永恒。这些诗句如同冬日的阳光,穿透千年时光,依然能照亮我们心底最幽微的角落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 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以醉眼观照立冬,将寒寂化为诗意的狂欢。“冻笔”与“寒炉”形成微妙对照,墨汁凝冻的困顿被炉火温酒的闲适消解。后两句更见谪仙本色:月光染白未干的墨迹,竟错觉为积雪覆盖村落。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,暗合立冬“阴阳交替”的节气本质。诗人借酒力打破冬日的肃杀,在朦胧醉意中,让清寒的物候焕发出超逸的灵光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 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 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 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在立冬日的蜗居写照,展现宋人应对严寒的生活智慧。前四句以空间逼仄反衬时令更迭的庄重,“授衣月”与“始裘天”对应《诗经》典故,赋予节气以文化厚度。后四句细数过冬物资:炭火按寸积攒,棉被以铢两称量,却以颜回“陋巷”之典升华主题。诗人将立冬的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丰盈,在简朴中见出士大夫“安贫乐道”的节气观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 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捕捉立冬前夕的物候突变,构建出富有张力的画面。首句“清霜冷絮裯”以触觉写寒意,暗喻冬衣加身的迫切;次句“红叶满阶”的纷乱与末句“黄花”的孤傲形成强烈对比。菊花作为立冬最后的秋之信使,被赋予“不负”的拟人品格,实则寄托诗人对气节的坚守。这种以物喻志的手法,正是宋代理学影响下“格物致知”的诗意呈现。
4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 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 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 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范成大在舟中见证立冬夜的时空变幻。前两联以“人老”对“寒增”,将生命流逝与节气更替并置,突显“天人感应”的传统思维。中两联的视觉描写极具层次:山上樵火与水底渔灯构成垂直空间,浪叠沙痕则展开水平画卷。末联“峨眉”既指月相又暗喻乡愁,待晨光观山的留白,恰似立冬“阳气潜藏”的物候特征。全诗以游动的视角,完成对冬夜的诗性测绘。
5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 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笔下的立冬充满江南特有的温润。细雨替代严霜,半青黄的树叶暗示季节过渡的暧昧性。“小春”指立冬后短暂的温暖期,诗人以“梅花”的突然出现打破前文的缠绵氛围。这种“意外之美”的营造,暗合“冬至一阳生”的节气哲学——在最寒冷的时刻埋藏着春的讯息。诗中物象的渐变与突变,恰如阴阳二气在立冬时的微妙博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