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立冬的古诗10首:古韵冬意,感受岁寒中的诗情
当立冬的寒意悄然浸透大地,古人的笔墨便如冬日的暖阳,在纸页上晕开一片温润。这些诗篇承载着对季节更迭的敏感体察,将肃杀与静美、孤寂与丰盈交织成永恒的文学意象。透过千年的霜雪,我们依然能触摸到诗人笔下那份对光阴的敬畏与生命的沉思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 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此诗以立冬时节的慵懒闲适为基调,勾勒出文人雅士的冬日生活图景。"冻笔"与"寒炉"的意象对比,既点明节气特征,又暗含冷暖相济的哲学意味。后两句借酒意朦胧的视角,将月光幻化为雪色,虚实交错的笔法尽显浪漫主义特色。全诗未直言立冬,却通过器物、光影的细微变化,传递出季节转换时特有的恍惚感与诗意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 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 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 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以典型宋诗的理趣笔调,记录立冬时节的清贫生活。诗中"授衣月"与"始裘天"的典故出自《诗经》,暗合立冬"天子始裘"的古礼。炭火按寸积攒、棉被论铢称量的细节,既写实又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。末句化用颜回"陋巷"之典,在物质匮乏中彰显精神富足,体现宋代士人"安贫乐道"的修为境界。全诗将节气民俗与个人志趣完美融合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 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诗人捕捉立冬前夕的典型物候:霜降、叶落、菊盛。前两句以"清霜""红叶"营造萧瑟氛围,"尽扫"二字拟人化地写出西风肃杀之力。末句突转笔锋,赞菊花傲寒独放的品格,实为托物言志。宋代文人常以菊喻士大夫气节,此诗通过节气变迁中的植物特性,完成对人格理想的诗意表达,体现宋诗"以物观道"的审美追求。
4、《立冬》
王稚登〔明代〕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 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明代诗人以游子视角书写立冬感触。前两句"旧庭柯""客里过"点明羁旅背景,黄叶丹枫的浓烈色彩反衬孤寂心境。后联选取"禅灯"与"月"两个清冷意象,通过温度变化的细微感知,将抽象的节气转化为具象的生命体验。全诗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从物候到心境的过渡,展现明代诗学"以景结情"的典型手法。
5、《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暑时立冬前有此》
方回〔元代〕
立冬前一夕,霰雪满庭除。 老树枯欲折,宿鸟惊相呼。 儿童走相报,云此丰年符。 北人习常见,南客惊叹初。
元代诗人记录立冬前夕的异常降雪现象,展现南北气候认知差异。诗中"老树""宿鸟"的惊恐反应与儿童欢跃形成戏剧性对比,"丰年符"的民间信仰折射出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。末两句通过"北人"与"南客"的视角差异,暗示元代大一统背景下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。全诗兼具节气记录与人文观察的双重价值。
6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 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江南立冬的温和景象。细雨润寒而未成霜,树叶青黄参差的过渡状态,准确捕捉了南方节气的渐变特征。"小春"指立冬后短暂的温暖期,尾句设问梅花何处绽放,既表现寻春的雅兴,又暗含对生命循环的思考。元代诗人常以细腻物候观察表达隐逸情怀,此诗正是典型代表。
7、《立冬日野外行吟》
释文珦〔宋代〕
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 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 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 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
宋代僧人以禅者视角观照立冬野景。诗中"天水清相入"描绘出澄澈空明的境界,"秋冬气始交"精准把握节气交接的宇宙律动。饮虹、宿雁的意象组合,将自然现象诗意化为超验体验。末联"松门夜敲"的细节,将节气感知升华为精神顿悟,体现宋代禅诗"即物见性"的艺术特色。
8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 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 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 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范成大在舟中感受立冬夜的寂寥之美。首联直陈岁月与寒意并增的人生况味,后三联转入景物描摹:山火与渔灯构成明暗对照,浪影与沙痕形成虚实相生。尾句提及峨眉山景而不得见的遗憾,暗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。全诗以水墨画般的笔法,将节气特征融入羁旅情怀,展现南宋诗人"以闲适写沉郁"的独特表达。
9、《立冬》
紫金霜〔清代〕
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。 黄杨倔强尤一色,白桦优柔已半疏。 门尽冷霜能醒骨,窗临残照好读书。 拟约三九吟梅雪,还借自家小火炉。
清代诗人以对比手法突显立冬物候特征。荷塘枯败与树木荣枯各异的景象,构成自然界的生死对话。"醒骨"与"读书"将寒意转化为精神淬炼,尾联预约赏梅的雅兴,展现文人对抗严寒的诗意方式。诗中"黄杨倔强"的拟人化描写,暗含遗民诗人对气节的坚守,体现清代诗歌"比兴寄托"的创作倾向。
10、《立冬节斋居即事》
乾隆〔清代〕
斋居值长至,肃穆此心同。 观象思羲易,授时考夏功。 琯灰初应律,缇室已调风。 更爱琼英缀,祥徵麦陇丰。
乾隆皇帝在斋戒期间所作的立冬礼制诗。诗中"琯灰""缇室"涉及古代候气法,"羲易""夏功"彰显对华夏正统的承续。尾联将雪花比作祥瑞,寄托农耕丰收的治国理想。全诗以帝王视角将节气观察与政治象征结合,用词典雅庄重,体现清代宫廷诗"以天象喻人事"的创作范式,具有独特的文化史料价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