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立冬的优美诗词大全:在诗中邂逅冬日的静谧与清雅

立冬的优美诗词大全:在诗中邂逅冬日的静谧与清雅

时间:2025-10-31 09:00:02

立冬的优美诗词大全:在诗中邂逅冬日的静谧与清雅

立冬的寒意悄然降临,大地褪去秋的斑斓,披上冬的素衣。古人以诗为笔,勾勒出冬日的清冷与深邃,将节气与心境融为一体。这些诗行如霜如雪,凝结着文人对时光的敏感与对自然的敬畏。透过字里行间,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,感受诗人笔下的冬日情怀。

1、《立冬》

李白〔唐代〕
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 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
李白此诗以立冬时节的慵懒与闲适入笔,勾勒出一幅冬日文士图。"冻笔新诗懒写"道出天寒地冻时文人创作的状态,"寒炉美酒时温"则展现冬日取暖的雅趣。后两句以醉眼观月,将月光误作积雪,巧妙地以错觉写实景,既点明节令特征,又暗含诗人洒脱不羁的个性。全诗仅二十八字,却将立冬的寒意、文人的闲情与酒后的诗兴融为一体,展现出盛唐诗人特有的浪漫气质。

2、《立冬日作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 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 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 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
陆游此诗以立冬时节的贫居生活为背景,展现出宋代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。"授衣月"典出《诗经》,指农历九月制备冬衣的时节,"始裘天"则直指立冬穿皮衣的节令特征。诗中"篝炉炭"、"布被绵"等细节描写,生动再现了南宋文人清贫却自足的生活状态。尾联"平生师陋巷"化用颜回典故,表明诗人以儒家安贫乐道为人生准则。全诗以简朴语言写就,却蕴含着深刻的节气文化与精神追求。
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
钱钟书〔近现代〕

昨夜清霜重,今朝菊蕊新。 岁寒心更暖,花老色犹春。 日月如飞鸟,江湖有散人。 此中真意在,不待立冬辰。

钱钟书此诗借立冬前夕的霜菊,抒发对时光流逝的哲思。首联以"清霜"与"菊蕊"的对比,暗喻严寒中的生命力。颔联"岁寒心更暖"化用《论语》"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"的典故,赋予菊花以人格化的精神品格。颈联转入对时光飞逝的感慨,尾联则点明真意不囿于节气本身。全诗将立冬物候与人生感悟巧妙结合,展现出学者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生命体悟。

4、《立冬》

王稚登〔明代〕
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 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
王稚登此诗以游子视角写立冬时节的羁旅情怀。首句"秋风吹尽"暗示季节更替,"黄叶丹枫"则描绘出秋冬之交的典型景象。"客里过"三字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处境。后两句以禅灯与寒月为意象,通过"今宵寒较昨宵多"的朴素对比,既写出节气变化的真实感受,又暗含人生况味。全诗语言简净,意境清冷,将立冬的物候特征与文人的孤寂心境完美融合。

5、《立冬即事二首·其一》

仇远〔元代〕
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 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
仇远此诗捕捉立冬时节的微妙气象变化。首句"细雨生寒"准确写出江南立冬的气候特点,"未有霜"则暗示此时尚属初冬。次句"木叶半青黄"生动描绘秋冬之交树木的色彩过渡。后两句转入对"小春"(农历十月别称)的期待,以设问句式引出对梅花的想象。全诗以细腻的观察力和含蓄的表达方式,将立冬时节的自然变化与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娓娓道来,展现出元代诗人特有的婉约风格。

相关文章: